第35章 20世紀(5)(1 / 2)

1969和1970年,亨策的事業發展重點移到了古巴。他在古巴教學、研究,並推出了《第六交響曲》。這部交響曲隻有一個40分鍾的樂章,還包含了越南等地的自由之歌,而且被評價為極端複雜且令人困惑。直到他的晚期作品中,他的好戰立場才得以軟化,這時的孤兒《我們來到河邊》便充滿了抒情意味。1990年,亨策榮獲國際恩斯特·馮·西門子音樂獎。

主要成就:

亨策是二戰之後德國的重要作曲家之一,他的創當中表現出了豐富的想象力和不拘繩墨的風格,集各家之所長於一體,在他的作品當中,可以看到廣泛的題材,多樣的體裁,感情豐富而細膩的聲音色彩和抒情的技巧。他的創作範圍有協奏曲、弦樂四重奏、器樂作品、聲樂作品等。

他創作的年代跨越了半個多世紀,他的作品交織著隨意和專業的嚴謹,交織著質樸與激進,既有意大利的華美又有德國的理性,有西歐的典雅之風又有南美的粗獷豪邁,在各種時空元素的交錯之中,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他所創作的10部交響曲在創作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氣勢恢宏的音響和強烈深切的感情,給聽眾深刻的音響。其中,第一到第五交響曲是抒發和表達個人情感為主的,第六交響曲之後,作曲家選擇了更為寬闊的社會題材。他的交響曲技法複雜,風格多變,充滿了活力和氣魄,也表現出了作曲家與社會思考之間的關係。

清唱劇《梅杜薩之筏》是一部鞭笞人性之作,在機構上選擇了帶有表演色彩的喜劇樣式,所以有些“複古”情緒。在西方音樂史上,這部作品也是帶有革命性的清唱劇。亨策充分發揮出樂隊的音響效果,采用了巨大的配器編製,作品演奏技巧複雜,成為20世紀無法超越的一部著作。

《梅杜薩之筏》帶有明顯的寫實風格,在表演時,舞台中間為樂隊,兩側則是代表“生的一麵”與“死的一麵”的合唱團,在開場時選擇了怪異的管弦樂聲調,通過朗誦、女高音獨唱、合唱等展開劇情。作曲家才用細膩的筆觸展現了“梅杜薩之筏”上的人們在死亡來臨時的不安與惶恐,在終曲時曲風神秘詭異,營造了壓抑的氣氛,最終,在打擊樂器沉重的節奏之下整部歌劇戛然而止。

潘德雷茨基:讓音樂直接進入聽眾的感情和思想國籍:波蘭生卒年:1933-全名:克裏斯托夫·潘德雷茨基職業:作曲家代表作品:《廣島受難曲者的哀歌》、《路加受難曲》、《頌神歌》、《放射》、生平簡介:

潘德雷茨基,於1933年出生於波蘭登比查,曾在克拉科夫音樂學院學習。50年代後期的波蘭,藝術政策逐漸走向開放。尤其是在1956年創立的“華沙之秋”音樂節,為波蘭現代音樂和年輕音樂家的發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客觀上也促進了波蘭現代音樂的發展。

1958年,潘德雷茨基從克拉科夫音樂學院畢業後,便留校任教,第2年,他參加了全國作曲比賽。他用了3個不同的名字交上了3首參賽作品,結果獲得了3個一等獎。從此,潘德雷茨基的名字傳遍了全國。

潘德雷茨基對試驗新的音響有強烈的興趣,在作品當中不斷嚐試發掘弦樂器的音響美麗,在《頌神歌》、《放射》等作品中都體現了他在音色方麵豐富的想象力。在弦樂曲《廣島受難曲者的哀歌》當中,他還使用了新的音塊手法。他對音色的處理手法,往往讓人感覺耳目一新,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

60年代後期,潘德雷茨基的創作風格開始轉變,呈現出越來越多的“新浪漫主義”。他從過去的傳統的音樂當中尋找素材和靈感。他在1963-1965年間創作的《路加受難曲》便可以令人想起巴赫的《受難曲》。

主要成就:

在潘德雷茨基所處的時代,流行的音樂大部分還拘泥於序列、程式,雖然有複雜的音響效果,但是幹澀抽象的內容往往使音樂和觀眾之間產生強大的隔閡。潘德雷茨基雖然也在積極探索音響上的創新,但是他卻緊密地將這種創新和音樂的內容聯係在一起,讓音樂更能為觀眾所理解。在潘德雷茨基看來,音樂應該能直接進入聽眾的感情和思想,深入到觀眾的內心當中。因此,他的音樂往往富有極強的感染力,受到了廣大聽眾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