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20世紀(5)(2 / 2)

1961年創作的《獻給廣島受難者的哀歌》中,使用了許多先鋒派的手法,進行了微分音的滑奏,在樂器上將微分音集成音簇以及使用不固定音高和弦樂的極限音高等等,形成了動態效果的音響結構。利用弓根和指尖敲擊樂器,在琴碼和弦柱上刻意造出具有表現性的聲音,通過這種類似噪音般的尖銳刺耳的聲音,營造一種緊張的氣氛,表現痛苦的感情,造成獨特的音響效果。

《路加受難曲》是繼《廣島受難者的哀歌》之後的另一部著名的作品。這部作品當中也使用了音塊和滑音,合唱隊除了要歌唱主要的旋律之外,還要發出喊叫聲、笑聲等等音響效果,也是一部音響效果實驗的作品。

潘德雷茨基的作品還有歌劇《勞登的魔鬼》、《失樂園》等。歌劇的選材均來自於17世紀的故事。《失樂園》中,用小提琴獨奏作出鋪墊,大提琴獨奏的部分簡潔樸素,大提琴和中提琴演奏出流連感傷的雙重樂思,舒緩的旋律當中隱隱含有一絲尖銳的對抗。樂曲的前半部分悠揚灑脫,後半部分進行快速激越,在將要結束的時候,飄出了餘音嫋嫋,令人感懷不已。

特裏迪西:仙境裏的愛麗絲

國籍:美國

生卒年:1937-

全名:大衛·德爾·特裏迪西

職業:作曲家,鋼琴家

代表作品:《愛麗絲交響樂》、《古典的愛麗絲》

生平簡介:

德爾·特裏迪西,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克洛弗代爾,從小就開始學習彈鋼琴。16歲時,便跟隨舊金山交響樂團首次登台表演彈奏鋼琴。之後,便開始接受了係統的音樂訓練。他曾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習音樂,還在普林斯頓大學師從羅格·賽森斯學習作曲。畢業之後,德爾·特裏迪西在波士頓大學和紐約城市大學等幾所學校教授音樂。

60年代,他的音樂作品反映的還是他早期的音樂修養。而從1968年開始,他為列維斯·卡洛爾的《愛麗絲漫遊奇境記》譜寫係列音樂作品。1969-1972年,他創作完成了《愛麗絲交響樂》。然後在1972年開始創作《古典的愛麗絲》,1975年又開始了《地下曆險》的創作。他曾經為愛麗絲的曆險創作了四個部分的作品,分別是《兒童艾麗絲:夏日紀念》、《離奇的事件》、《快樂的聲音》以及《金色午後的一切》,其中《夏日紀念》獲得了1980年的普利策音樂獎。

主要成就:

作為新浪漫主義音樂家的代表,特裏迪西在發掘現實題材的同時,還大膽引用了前人作品,在創作中激發了自己的聯想,激發出靈感。

受到列維斯·卡洛爾的《愛麗斯漫遊仙境》的啟發,他創作了一係列管弦樂,並讓他一舉成名。

他借鑒使用了列維斯·卡洛爾的《愛麗絲漫遊奇境記》中的一段文字,《祝福聖瑪麗亞》中的祈禱文甚至還有巴赫清唱劇中的讚美詩,來創作專門為樂隊、女高音使用的《流行曲集》。他的清唱劇《最後的愛麗絲》是著名的代表作。全長65分鍾,樂隊規模龐大,有講述者,薩克斯管、手風琴、曼陀林和一個大管弦樂隊組成。作品頗具交響樂的力量,按照歌劇形式進行,既有民間樂器的風格展現,又含有新的流行音樂元素,是一部巧妙融合了前人風格的再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