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鋼琴組曲《狂歡節音樂》就是新浪漫主義風格的代表作。作品中,作曲家營造出充滿了現代氣息感的的背景,在現代音樂思維的理念下,柔和了巴赫和勃拉姆斯的曲調旋律,充分發揮出了拚貼式的手法,組織了各個時期不同風格的音樂語言,將他們的風格文化提升到了現代的高度,顯示出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
在音樂結構上,采用了傳統曲式的“回旋曲式”,借鑒了浪漫主義的那種“散文”般的形式。為營造出朦朧意識當中的現代氣息,羅克伯格在一開始就使用了延音踏板,使音符有了飄逸的感覺。
羅克伯格將巴赫的f小調創意曲和勃拉姆斯的隨想曲曲調構成了音樂的發展,並用卡農調式讓音樂循環發展,將直線上行的音樂推向高潮,在高超當中實現移位,實現了樂曲餘音繞梁的效果。
創作當中,羅克伯格沒有將調性和無調性截然分開,而是綜合運用各種音樂素材,並“剪貼”巴赫、勃拉姆斯的調性音樂的語言,用一種回歸的理念將現代思維對其進行組織、加工,有機地表現了出來,賦予音樂新的生命。
貝裏奧:意大利先鋒派代表人物
國籍:意大利
生卒年:1925-2003
全名:魯契亞諾·貝裏奧/盧恰諾·貝裏奧
職業:作曲家,指揮家
代表作品:《模進》、《虛構的日記》、《第一弦樂四重奏》、《同步》
生平簡介:
1925年10月24日,貝裏奧出生在意大利北方的小城市歐內尼亞的一個音樂世家,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音樂家,貝裏奧跟著他們學習鋼琴、樂理、和聲、對位技法等,直到19歲他的手指意外受傷而終止。
1945年二戰結束後,他進入米蘭大學學習法律,同時也在米蘭音樂學院學習作曲,並在樂隊裏演奏,指揮歌劇等。1950年畢業後,貝裏奧獲得了作曲文憑,同年同美國歌唱家凱茜·貝貝裏安結婚並移居美國。在美國,貝裏奧獲得了庫謝維茨基基金會的獎學金,並且獲得了機會進入到伯克郡音樂中心。在那裏,他接觸到十二音作曲技術,也是在那裏,他開始對電子音樂產生了興趣。
1954年,貝裏奧認識了先鋒派音樂的代表人物。1955年,在米蘭廣播電台成立了“音樂聲響工作室”,這也是意大利第一個電子音樂工作,他嚐試著進行了早期的電子音樂創作,產生了經典之作《主題“向喬伊斯致敬”》。在1956-1960年之間,他還創辦了刊物《音樂愛好者》,推動了先鋒樂派的音樂發展。60年代,貝裏奧主要在美國從事教學的工作,由於他的作曲風格和流行的音樂語言同當時小眾的現代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所以他也被稱為“前衛音樂的羅西尼”。在創作手法上,貝裏奧也喜歡采用“拚貼”技巧,作品中會借鑒使用其他音樂家的旋律或者風格。
1974-1979年,貝裏奧擔任了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音樂聲學協調研究所電子音響部的主任。1975年,他憑借《虛構的日記》榮獲意大利獎,1989年又獲得了國際恩斯特·馮·西門子音樂獎。2003年5月27日,貝裏奧在羅馬去世。
主要成就:
貝裏奧是創作、指揮、教學等各個方麵的全能音樂家,他的創作,幾乎遍及各種音樂形式。在他的作品裏,可以看到各種被廣泛應用、熟練操作的現代音樂技巧和各流派的風格技法,因此,貝裏奧本人也被稱為是一部現代音樂的“小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