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裏奧廣泛地從詩歌、文學等藝術作品中取材,從中提煉音樂語言素材,充分運用到他的創作當中。1964年創作的《民歌》,就是根據世界範圍內不同地區9首傳統民歌改編完成。他的作品《交響曲》中,第三樂章就是以馬勒的《第二交響曲》的諧謔曲為核心素材,另外還可以感受到對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貝多芬的《第六交響曲》和德彪西的《大海》的引用和借鑒。
貝裏奧在弦樂四重奏的創作上頗為拿手,將其視為承載音樂語言的最佳載體。當他在米蘭電子音樂實驗室工作的時候,就創作出了《第一弦樂四重奏》。這部作品展示了序列技巧,注重了離散、短促的音樂元素的對位。1964年創作完成的《同步》進一步整合了各種音色和技巧,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由於貝裏奧對於電子音樂格外的癡迷,因此在弦樂器上也追求別樣的音響效果。1993年,他的《小夜曲》更加統一、協調,在情感表達上更加豐富,和早期的作品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雖然貝裏奧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時代氣息,而具有不可避免的“世界主義”傾向,但他始終都保持著意大利音樂傳統中由來已久的抒情性和戲劇性。在他的獨奏作品中,以技巧華麗的《模進》為代表,先後展示了聲樂、鋼琴、豎琴、提琴等各種樂器的表現,被稱為集中了20世紀下半葉音樂語言和樂器性能開發的“微型百科全書”。
《模進》係列在音樂語言上,突出了風格的多元;曲式創作上,盡顯自由開放;此外作曲家還充分運用了複調因素,極大地挑戰了演奏者和表演者的能力極限。獨具匠心的創作和大師級別的表演技術,使《模進》係列被稱為獨奏作品中的經典,因此貝裏奧憑借這一係列作品成為當之無愧的模進大師。
亨策:不拘繩墨的音樂家
國籍:德國
生卒年:1926-
全名:漢斯·威爾納·亨策
職業:作曲家、指揮家
代表作品:《第四交響曲》、《第六交響曲》、《梅杜薩之筏》、《鄉村醫生》、《孤寂的林蔭道》、《第五交響曲》
生平簡介:
1926年7月1日,亨策出生於威斯特伐利亞的居特斯洛。亨策的童年時代,便和猶太鄰居們一起學習鋼琴,彈奏室內樂。1944年他應征入伍,先在波蘭短期服役,然後加入了一個宣傳影片小分隊,戰爭結束時淪為英國戰俘。
1950年,亨策擔任威斯巴登州立歌劇院的芭蕾音樂指導。1952年以《第一鋼琴協奏曲》獲得舒曼獎,同年又憑借歌劇《孤寂的林蔭道》譽滿全球。1953年,他對德國日益反感,移居意大利,他的歌劇《鄉村醫生》獲得了意大利獎。60年代初,擔任薩爾茨堡莫紮特音樂館任作曲研究班主任,這時開始為紐約愛樂樂團創作《第五交響曲》。1963年首次訪美,目的就是參加伯恩斯坦指揮的《第五交響曲》的首演。
60年代,亨策逐漸對馬克思主義以及新左派產生了興趣,他表示要在音樂上致力於“人類最偉大的藝術事業——世界革命”。1968年的清唱劇《梅杜薩之筏》就是為了表現這一宗旨而創作。他的一係列作品開始反映他的激進理想和信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