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20世紀(3)(1 / 3)

他的音樂語言非常大膽且極為複雜,電影音樂和歌曲的風格清澈明朗、純樸自然,既有豐富的感情又有包含深刻的哲思。《第四交響曲》可是說是他的第一部帶有帶有哲理性質的悲劇交響曲。《第五交響曲》延續了這一路線,反映了那個時代蘇聯典型知識分子的精神生活,更加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和特殊的藝術魅力。《第六交響曲》則通過回憶和思考過去的悲哀過渡到當前生活的快樂。《第十四交響曲》也是一部悲劇性作品,以斯維爾昂為內容,嚐試了12音音列的旋律,由大小不等的11個樂章組成。鞭笞了邪惡、暴政,讚頌藝術創造的魅力不朽。《第十五交響曲》是他交響樂當中的最後一部,充滿了對人生旅程的回顧與思考。

他的《第七交響曲》,即《列寧格勒交響曲》是他傑出的代表作品,有著深刻的創作背景。在二戰中,德軍包圍了列寧格勒,在1941年7月造成了城內危機。肖斯塔科維奇在戰鬥第一線的艱苦條件下,創作了這部作品。這部交響曲的初演,便是在戰爭中用來宣傳、鼓舞士氣的。1942年,獲得了“斯大林獎”的首獎。

全曲分外四個樂章。第一樂章,加入了長篇的“侵犯插部”。主要描繪了戰前的幸福安寧生活。用小提琴娓娓奏來明朗的主題,然後是用木管樂器演奏出氣息悠長的獨白。然後,象征戰爭開始的鼓聲打破了平靜,出現了進行曲風格的音調。通過頻繁的轉調,和木管的哀鳴,表現出沉悶壓抑的情緒。第二樂章,用小提琴奏出輕鬆的樂思,弦樂器配合以強烈的節奏,雙簧管優雅的附和,展現出對美好快樂的回憶,但又有悲傷的情緒縈繞其間。第三樂章當中,充分展現了對俄羅斯大地的崇敬之意,旋律舒緩,優美。第四樂章,先是預示戰爭的弦樂和木管發出低沉的聲部,然後在弦樂器齊奏,表現戰爭的場麵。小號的反複之下,出現了緊張的節奏。之後,弦樂器和木管緩緩奏出主題,音樂音量逐漸增大,最終,達到排山倒海、振聾發聵的效果,小鼓緊張密集的連續音符之後,四個定音鼓鏗鏘有力地奏出了樂章的中心主題。

肖斯塔科維奇的作品充滿了對現實生活的思考,通過音樂滿懷激情和鮮明的愛憎去反映生活。他既注重創作的思想性,又懂得利用音樂表達思想。他的音樂語言和風格自成一家,旋律往往是以古調式為基礎,采用富於朗誦性的旋律風格。他的和聲可以很簡單質樸,也可以複雜刺激。他的配器充滿了戲劇色彩,生動地描畫了劇中角色,有力地展現了戲劇衝突。他的交響套曲結構和各樂章之間的功能關係也總是根據實際需要而靈活變化。

巴伯:守舊的浪漫派作曲家

國籍:美國

生卒年:1910-1981

全名:塞繆爾·巴伯

職業:作曲家

代表作品:《弦樂柔板》、《第一樂隊散文》、《造謠學校》、《第一交響曲》、《小提琴協奏曲》、《摩羯宮協奏曲》、《大提琴協奏曲》、《大提琴奏鳴曲》、《瓦妮薩》

生平簡介:

巴伯,1910年3月9日出生於美國法尼亞州的西切斯特的一個醫生家庭裏。同許多偉大的音樂家一樣,巴伯在幼年就展示出強烈的音樂天賦,6歲開始學習鋼琴,7歲嚐試作曲。但西切斯特是個保守的地方,音樂家並不被認為是一個體麵的工作。因此,父親並不希望兒子將來從事音樂工作,便要求他開始進行體育活動,從而改變原來的內向性格。但是巴伯是個目標非常明確的孩子,在9歲的時候他就給母親寫了這樣一張紙條,向她標明了自己想要成為作曲家的堅定決心:“首先,我不是運動員的料子,我是應該成為作曲家的。”

事實證明,巴伯不僅成功地做了一位作曲家,還是位成功的音樂家。這也得歸功於他的姨夫和姨母。他的姨夫是作曲家,姨母是女低音歌唱家。他們給了巴伯音樂上的支持和指導,對巴伯今後創作中的樂風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讀中學的時候,巴伯同時還進入了費城柯蒂斯音樂學校,跟隨喬治·鮑伊爾學習鋼琴,跟隨意大利小提琴家薩裏奧·斯卡萊奧學習作曲,此外還學習到了演唱和指揮。因為他自身所具有的出色的男中音,巴伯還一度考慮過要成為職業歌手。在柯蒂斯音樂學校,巴伯還遇到了生命中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人。他就是基安·卡洛·梅諾蒂。

梅諾蒂自小便展現了歌劇方麵的天賦。他出生於意大利,12歲便到米蘭的威爾第音樂學院接受正規訓練。在父親去世之後,他和母親來到美國,進入了柯蒂斯音樂學校。18歲的巴伯和17歲的梅諾蒂很快成為了好朋友,此後,他們之間維持了長達40多年的同性伴侶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