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樂柔板》的篇幅並不長,演出時間大約10分鍾。但全曲的旋律極其優美,線條綿遠有償,纏綿悱惻,如訴如泣,百轉千回,自始至終仿佛在寂寥蒼茫的曠野中,從遙遠處傳來的呼號,應和著心底那份無法排解的憂鬱和傷感。這首憂傷的曲子由主奏小提琴引領,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則在一旁連續奏出沉重的音符。之後樂團的各種管弦樂開始進入,並且交替轉換角色,曲子的力度也開始增強,規模逐漸增大。尤其是後半部分,大提琴表現得宏大、沉穩、肅穆,小提琴的旋律在其襯托下,不斷上行幾近極限,宛如傷心欲絕弦凝絕。高潮過後是短暫的沉寂,在結尾處又恢複了平靜,音樂恢複到肅穆而又平靜的訴說,直至最後的沉靜不語,繞梁之音不絕於耳。
整曲自始至終沉浸在難以排遣的悲哀之中,充滿了感人至深的悲情色彩,在各種追思和紀念音樂會上,人們往往借助它來表現對逝者的懷念和感傷。美國總統羅斯福去世後,電台在向全國播送訃告通知時播放了這首曲子。肯尼迪總統遇刺身亡,紀念音樂會上也演奏了這首曲子。“9·11”事件發生後,美國的交響樂團在哀悼音樂會又奏出《弦樂柔板》,撫慰了受難者親人遭受重創的心靈。在眾多的影視作品中,它也常常被用來作為烘托氣氛的背景音樂,像知名的電影《象人》,《野戰排》等等。巴伯也許寫過更為偉大和重要的作品,但就聲譽或廣受歡迎的程度而言,沒有一首可以和他創作的弦樂柔版相提並論。《弦樂柔板》成了耳熟能詳的曲子,而它的創作者巴伯則成了家喻戶曉的名字。
羅克伯格:序列主義大師
國籍:美國
生卒年:1918-
全名:喬治·羅克伯格
職業:作曲家
代表作品:《狂歡節音樂》、《夜樂》、《隨想曲》、《第一弦樂四重奏》
生平簡介:
羅克伯格出生於美國的新澤西州的帕特森市。青年時期,曾經在蒙特克萊州師範學院和紐約的曼內斯音樂學校進行音樂專業的學習,主要是作曲和理論方麵的知識。
二戰之後,羅克伯格進入了軍隊,擔任中尉的職務。在1945年二戰結束後複員,又到柯蒂斯音樂院及賓夕法尼亞大學進行係統地音樂學習。在那裏,他得到了名師名家的指導,取得了顯著的進步。1948年,被柯蒂斯音樂學院聘用。他在那裏擔任了8年的授課老師,還獲得過弗爾勃萊特獎學金。1949年,從賓夕法尼亞大學畢業,獲得了碩士學位。
1950-1951年,羅克伯格還曾經到意大利羅馬學習。回國後,被聘為普雷塞公司的音樂編輯、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音樂係主任,並不斷地幫助多所基金會和音樂學院完成創作。1953年憑借《夜樂》獲得格什溫紀念獎,1961年又因為《第二交響曲》獲瑙姆堡唱片獎。
羅克伯格算是位大器晚成的音樂家,他自幼開始學習音樂,但是到了70年代才在樂壇成名。他的創作風格受到不同美學思想的影響,在不同的階段不斷轉軌,形成了現代音樂的不同發展傾向。但是每個風格的作品,都會有比較成功的代表。
40年代,他受到斯特拉文斯基等人的影響較為突出。這一時期他的代表是《隨想曲》和《第一弦樂四重奏》等作品。50年代,開始深入研究音樂結構的邏輯性,開始也能用十二音音列進行創作,並發表不少音樂論著,1955年編寫成了《六聲音階以及它與十二音音列的關係》。
1957年後,他轉向了序列主義。緊接著,他對複合速度產生了興趣,要用它來破除序列主義對表達方麵的限製,構想出“存在空間”的理論。60年代初,他又擺脫了序列主義,回歸到了調性音樂語言當中,與當時所謂的“新潮”音樂形成了極大的反差,再現了傳統的自我風格。
於是在他的器樂作品當中,滲透著現代主義音樂的觀念技法同浪漫主義的抒情風格,可以感受到巴赫等音樂大師的旋律風格,他將前人的風格和自己的風格巧妙地糅合,絲毫沒有違和感,是一種完美的二次創作,形成了新浪漫主義的特征。
主要成就:
羅克伯格在現代主義音樂的喧囂中冷靜地思索探討,摸索出了自己的一條“回歸”之路。在他的音樂當中,體現的是一種融合的氣氛,調性和無調性的區分沒有那麼嚴格,完全為音樂表現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