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曲主要有7個部分組成。首先具有開拓氣勢的引子,音色陰沉,旋律陰暗,在開篇便營造出恐怖蒼茫的效果。第二部分“火鳥之舞”展現了火鳥從天而降的場麵,用管弦樂器急促地演奏出那種激烈焦躁的“火鳥”特質的情緒,甚至有能讓人想象到火鳥羽翼顫動的戰栗之音。“火鳥變奏曲”運用了綿延不斷、溫婉多情的旋律展現了幻想的境地。“公主之舞”采用了俄羅斯民間音樂的旋律,弦樂的輕柔音響清澈澄明。“魔王卡茨之舞”中樂隊轟然而鳴,強烈的節奏,不和諧的音符,描繪出瘋狂怪異、粗野恐怖的魔王形象。“火鳥的催眠曲”中有一種朦朧魔幻般的感覺,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最後一部分“終場曲”既有幻想世界中的光怪離奇又有一種勝利的喜悅之情在其中。
在《火鳥》中,斯特拉文斯基借鑒了印象主義的手法,創造了神幻的音樂氛圍而且又吸納了新世紀的音樂風格,還顯露出俄羅斯音樂獨特的民族風格。無怪乎有評論家這樣評論:火鳥是現代音樂風格的一座寶庫!
《彼得魯什卡》是斯特拉文斯基的又一著名舞劇代表作品。講述的是3個木偶有了生命之後的恩怨。為了配合荒誕不經的劇情,斯特拉文斯基采用了富有動感的音樂和尖銳的配器,營造刺耳的音響效果。音樂的旋律當中有很多俄羅斯民族元素在其中,在配器方麵他進行了大膽的創新,這部作品也成為他個人最喜歡的作品之一。
普羅科菲耶夫:人民的藝術家
國籍:前蘇聯
生卒年:1891-1953
全名:謝爾蓋·謝爾蓋維奇·普羅科菲耶夫
職業:作曲家、指揮家、鋼琴家
代表作品:《第一鋼琴協奏曲》、《第二鋼琴協奏曲》、《第三鋼琴協奏曲》、《彼得與狼》、《羅密歐與朱麗葉》、《謝苗·科特科》、《真正的人》、《修道院中的訂婚禮》、《戰爭與和平》、《灰姑娘》、《寶石花的傳說》、《三桔子的愛》
生平簡介:
普羅科菲耶夫是俄羅斯音樂史上的神童。他於1891年4月23日生於烏克蘭頓巴斯地區鬆卓夫卡村。父親是幫地主打理莊園的農藝家。他自幼跟隨母親學習鋼琴,5歲就寫出了第一首鋼琴獨奏曲。9歲就創作了歌劇,讓教授他的老師大驚失色。14歲進入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鋼琴和作曲,曾因演奏自己創作的《第一鋼琴協奏曲》而獲安·東·魯賓斯坦獎。20歲的時候,舉行了個人交響音樂會。
普羅科菲耶夫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乖孩子,他總是特立獨行,有著自己的堅持和想法,因為不喜歡原來的單調的配器方式,他別出心裁地發明了一種“快速配器法”。在音樂學院學習的時候就是出了名的“不守規矩、狂妄自大”。所以他的作品在首演時候總是會因此受到巨大的爭議,這一點上和他的摯友斯特拉文斯基很為相似。
在早期的音樂創作當中,普羅科菲耶夫的作品洋溢著青春的朝氣,具有強烈的節奏感,帶有濃厚的俄羅斯風格。他將主要精力投入到管弦樂和鋼琴上,並不斷地探索著屬於自己的風格。因此,這一時期,也是他的創作風格急劇變化的時刻。1909年,他創作了古典主義風格的《小交響曲》,1912年創作了具有結構主義特色的鋼琴曲《托卡塔》,1915年有創作了就有野蠻主義風格的《斯基夫組曲》……雖然風格千變萬化,但是無一例外都是和當時樂壇盛行的風格背道而馳,普羅科菲耶夫崇尚剛勁有力、節奏強烈的音樂風格,他不斷地在自己的作品中嚐試著創新,將新的元素融入到俄羅斯民族音樂當中,對調性、和聲以及鋼琴創作都有新的處理。他的《第一鋼琴協奏曲》和《第二鋼琴協奏曲》等作品也都是在這個時期完成的。
1918年,離開了祖國的普羅科菲耶夫開始了在歐美僑居的生活。一開始,他的創作並沒有得到美國觀眾的喜愛和賞識,直到1920年他的舞劇《小醜》上演之後,才逐漸改變了這種局麵。1921年,他創作完成了《第三鋼琴協奏曲》,這部作品結合了俄羅斯的音樂風格,飽含深情,曲韻悠長,受到了西方觀眾的歡迎。這段時期裏,普羅科菲耶夫繼續進行著各種風格的嚐試,既有將俄羅斯音樂與結構手法相結合的作品,如1924年的《第二交響曲》、1926年的《鋼鐵的跳躍》等,又有表現主義特征的作品,如1928年創作的《第三交響曲》等。
1933年,普羅科菲耶夫回到了祖國,進入了創作生涯的黃金時期,他的精力更多地投入到歌劇創作當中。在創作風格上,有了更加鮮明的俄羅斯藝術特征;音樂語言更加清晰明了,旋律帶有史詩般的抒情性;並將20世紀的藝術風格與傳統的調性進行了有機的結合,更加自然貼切。他的歌劇講求“貫穿發展”的原則,聲樂部分以朗誦調為主,管弦樂部分帶有複雜的交響性質,推動著戲劇的情節發展。同一時期,他的舞劇作品也在思想深度上上升了一個層次,代表作有著名的舞劇《羅密歐與朱麗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