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20世紀(2)(3 / 3)

第七樂章,也是最後一個樂章,講述的是羅密歐悲慟地站在朱麗葉墓前的情景,深深刻畫出了主人公內心的悲傷,整個樂章在悲劇氣氛中結束。

普羅科菲耶夫共創作了13部歌劇,《戰爭與和平》是他根據托爾斯泰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巨作,創作時間長達12年之久。普羅科菲耶夫想要創作出完全來自於自己祖國的題材的作品,多番搜集考量之後才鄭重地選擇了這部名作來作為創作題材。歌劇共分為兩部分,規模浩大,轉場過渡十分自然,對人物的性格描繪尤其形象逼真。歌詞音樂美妙動人,完全可以體現原作的精髓,因此被認為是俄語歌劇作品中的傑出代表。

肖斯塔科維奇:20世紀交響樂大師

國籍:前蘇聯

生卒年:1906-1975

全名:德米特裏·德米特裏耶維奇·肖斯塔科維奇職業:作曲家代表作品:《列寧格勒交響曲》、《d小調第五交響曲》、《第十交響曲》、《森林之歌》、《易北河會師》、《黃金時代》、《鴛鴦茶》、《爵士樂組曲》

生平簡介:

肖斯塔科維奇於1906年9月25日生於聖彼得堡,父親是位化學工程師,母親曾經在專業音樂學院學習過,是一位優秀的鋼琴家。9歲時,肖斯塔科維奇便受到母親的音樂啟蒙教育,開始跟隨母親學習鋼琴。之後便進入了格拉塞爾的音樂小學。

1917年,11歲的肖斯塔科維奇開始嚐試創作。少年時的肖斯塔科維奇經曆過一戰,經曆過十月革命,對一些社會現實有著深刻的體會。在街頭徘徊的時候,他親眼見到沙皇警察打死了流浪兒童。這種種源自生活和社會現實的感悟,成為他創作的源泉。《自由頌》、《紀念革命烈士的葬禮進行曲》、《第二交響曲》當中,都能看到他深深的時代烙印。

1919年,肖斯塔科維奇進入列寧格勒音樂學院,開始學習鋼琴與作曲,在畢業之前他就創作了10部作品,其中他的畢業作品《第一交響曲》被布魯諾·瓦爾特拿來指揮,在俄羅斯境外做了首演,從此肖斯塔科維奇在國際樂壇知名。1927年,在華沙舉行的第一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中,肖斯塔科維奇贏得了榮譽。

20年代的蘇聯處在內憂外患的艱難發展時期,西方的現代主義音樂流派逐漸湧入,而肖斯塔科維奇的音樂創作不可避免地也受到影響。因此,這位年輕的音樂家的作品在輿論界也引發了不小的爭論。1934年,他的歌劇《姆岑斯克縣的麥克白夫人》在列寧格勒舉行首演,獲得好評如潮,作曲家也紅極一時。然而,斯大林在觀看這部歌劇時未及看完便起身離去,不久《真理報》上一篇題為《不是音樂是混亂》的文章對這部歌劇和作者進行了猛烈的抨擊,一時間,肖斯塔科維奇成為了“人民的敵人”,受到了來自各方麵的口誅筆伐。往日的朋友變成陌路,這次挫折和衝擊,讓肖斯塔科維奇的後半生都陷入了惴惴不安的惶恐之中。

他開始嚐試廣泛地創作不同題材和體裁的作品,慢慢探索從而確立自己的獨特風格。1937年,他的創作進入了成熟時期,創作了一係列的電影配樂,並且產生了自己的代表作《d小調第五交響曲》。

衛國戰爭爆發時,肖斯塔科維奇參加了保衛列寧格勒的誌願消防隊,成為一名消防隊員。在嚴酷的日子裏,肖斯塔科維奇依然堅持創作,寫下了《第七交響曲》(《列寧格勒交響曲》)和《第八交響曲》。l944年4月2日,《第八交響曲》在美國初演,贏得了美國輿論界很高的評價。於是在1945年,當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逝世的時候,《第八交響曲》的第一樂章再次被演奏,用來向已故總統致哀。結果,肖斯塔科維奇在蘇聯受到了極大的非議和攻擊。

二戰結束之後,肖斯塔科維奇又創作了以反對戰爭為題材的《第十交響曲》等,在民間頗受歡迎。50年代之後,肖斯塔科維奇又連續創作了大批聲樂套曲和標題交響樂,這些作品都充滿了民間音樂的元素,深受蘇聯人民的喜愛。

1975年9月,他死於肺癌,被葬在莫斯科新聖女公墓。

主要成就:

肖斯塔科維奇的創作遍及各種音樂體裁,無論悲劇性還是戲劇性的主題形象都保持了強烈的興趣,音樂構思和發展規模都特別宏大,大型的標題性的作品占據了主要位置,特別是15部交響曲使他享有20世紀交響樂大師的盛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