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成就:
普羅科菲耶夫的作品當中,有對曆史元素的緬懷和傳統的繼承,如他的《古典交響曲》,充滿了朝氣,細致流暢,刻畫入微。更多的是對現代新穎的和弦效果的偏好。他的作品既有緊湊的和弦和豪放的旋律,也有恬靜抒情的旋律。他始終保持一貫的音樂風格,不因時代的變遷而發生變化。他的作品有冷靜而辛酸刻薄的諷刺音調,節奏跳躍的旋律以及不連貫的和聲,但同時也有舒緩深情的柔板樂章,以及充滿戲劇性效果的,突出感情、構思宏偉的音樂,兩種風格天衣無縫,總是給人們驚喜和愉悅。
普羅柯菲耶夫嚐試著將音樂從文學、玄學等其他形式的藝術領域中解放出來,使音樂真正表現為音樂,而不依附於其他形式。他的管弦樂采用獨特的配器,因此會產生獨特的音響效果。普羅科菲耶夫是一位電影配樂大師。他為電影《阿曆山大·涅夫斯基》的配樂,使之成為電影音樂史上一部裏程碑式的作品,對電影配樂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彼得與狼》是普羅科菲耶夫在1936年為兒童寫的一部交響童話,也是普羅柯菲耶夫的代表作品之一。普羅科菲耶夫親自構思情節,並撰寫了朗誦詞,風格生動活潑,發人深省,講述了少先隊員彼得憑借勇敢和機智戰勝了凶惡的狼的故事。作曲家用長笛、雙簧管、大官、定音鼓等樂器的不同音色來區劃人物和動物角色,形象而生動地表現了不同角色的性格和表情。而且用高音區表現小鳥的靈活,用雙簧管描擬簇鴨子步履蹣跚的姿態,用大管渾厚的聲音來刻畫爺爺老態龍鍾的神態,用圓號來體現狼陰森恐怖的嚎叫聲音,形式新穎活潑,旋律通俗易懂,反映了作曲家嫻熟的音樂技巧。
1936年,普羅科菲耶夫將大型芭蕾舞劇《羅密歐與朱麗葉》的音樂彙編成了兩個組曲。作品的腳本選材源自莎士比亞的原作,通過美輪美奐的音樂,再現了家喻戶曉的愛情悲劇。作品保持了普羅科菲耶夫的一貫風格,通過強而有力的快板形式,諷刺地描繪了貴族的高傲拔扈的神氣和個性。雖然有人抨擊這部作品當中缺少浪漫,感情和旋律,但是音樂中的刺激性和濃烈的色彩使他贏得了不少讚譽。很多人大加讚賞他的音樂紮根於實在的音響、色彩和構思,因此結實而富有彈性。《羅密歐與朱麗葉》被認為是繼柴科夫斯基的《睡美人》之後最優秀的俄國芭蕾舞劇,也代表了普羅科菲耶夫舞台作品當中的最高成就。
《羅密歐與朱麗葉》組曲中有7個樂章,第一樂章集中描寫了蒙太古家族與凱普萊特家族之間的積怨。在一開始就運用了極其不和諧的和弦來表現矛盾衝突,然後用快速的演奏來展現騎士之間決鬥的緊張激烈氛圍。為了突出森嚴壓抑的氣氛,作曲家采用了長號和大號的配器,充滿了仇恨的力量。為了表現女主人公朱麗葉的嫻靜優雅,用長笛演奏出柔美溫婉的主題,與之前的緊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第二樂章,著重突出了少女朱麗葉,采用了節奏快速曲調流暢的旋律,表現了少女的活潑浪漫。之後音樂轉向舒緩抒情,重在體現少女溫存典雅的氣質。長笛的演奏營造出充滿夢幻般的感覺,好像是少女對未來的美好生活充滿了遐想,真摯而純潔。
第三樂章,形象地表現了勞倫斯神父正直善良的形象,這個樂章充滿了莊嚴神聖的氛圍。
第四樂章,詳盡地展示了各種舞曲風格。既有雙簧管的詼諧主題,又有柔和的抒情性主題。
第五樂章描寫了羅密歐和朱麗葉惜別的情景。第一主題是由長笛進行抒情性的輕柔的演奏,表現了分別時萬籟俱寂的氛圍。之後,旋律開始有了高低起伏的變化,緊接著是激情洋溢的主題,表現了對幸福和美好愛情的向往和追求。在不斷反複當中,樂曲走向高潮,然後趨向舒緩陰沉。
第六樂章當中再次集中展現了輕快的舞曲,少女飄逸輕盈的舞姿在打擊樂的伴奏下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