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音樂創作開始進入了多元化發展的新時代,新的音樂思維也不斷湧現。隨著社會價值取向的改變,音樂界也出現了轉折時期。這一時期內,各種各樣的新型流派層出不窮,他們以反傳統反形式為口號,崇尚“前衛”、“先鋒”的姿態,形成了多元化音樂格局。表現主義、新古典主義、新浪漫主義等是其中影響較大的幾個流派。
表現主義重在突出人的內心緊張、焦慮的情緒,在這種風格當中,音樂沒有了調性,增加了更多的不協和和緊張感,突破了調性體係的束縛。
新古典主義樂派仿效18世紀的作曲風格,反對和排斥浪漫主義音樂中強烈的主觀性,否定浪漫主義音樂的標題性,也否定誇大的幻想和表現。新古典主義樂派認為,音樂的目的是建立起自身的秩序,主張“藝術之上”的立場,追求音樂表達上的中立、客觀、超然,主張創作應該回歸“古典”,提倡發展“純音樂”,試圖擺脫與文學、詩歌、繪畫等藝術領域的聯係。
主張回歸傳統調性的新浪漫主義樂派強調音樂的旋律調性,和起輔助作用的傳統的和聲基礎,使用調性語言,注重內在的情感表達,采用現代音樂語言和表現技法,並經常引用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作曲素材。
勳伯格:十二音體係的創造者
國籍:美國
生卒年:1874-1951
全名:阿諾爾德·勳伯格
職業:作曲家、音樂教育家
代表作品:《升華之夜》、《D大調弦樂四重奏》、《古雷之歌》、《佩裏亞斯與梅麗桑德》、《小夜曲》、《樂隊變奏曲》、《鋼琴協奏曲》、《拿破侖頌》、《一個華沙的幸存者》
生平簡介:
1874年9月13日,勳伯格出生於維也納的商人家庭裏。自小家境貧窮,也沒有條件接受正規的音樂教育。但是勳伯格對音樂的熱愛,卻使得他自學成才。8歲的時候,他就開始摸索小提琴和大提琴,之後又廣泛地參加樂隊實踐,甚至自己創作寫曲。閑暇無事的時候,他也會常常跑去看歌劇、欣賞音樂會,不放過一切可以學習音樂的機會。
到16歲的時候,家庭環境更加貧困,他便在一家銀行謀了份差事以貼補家用。機緣巧合之下,他認識了當時的作曲家亞曆山大·策姆林斯基,並跟著學習了幾個月。從此,他邁入了音樂殿堂,開始了音樂創作生涯。1897年,他創作出了第一部代表作品《D大調弦樂四重奏》。1901年,勳伯格來到柏林,輾轉之後又到斯特恩音樂學院教授音樂。
這段時期,勳伯格的創作風格充滿了浪漫主義,並吸收了瓦格納的一些創作技法,這個時期依舊遵循著調性的原則,代表作品有《升華之夜》、《第一弦樂四重奏》等。
之後,勳伯格回到了維也納,1910年在音樂學院任職,繼續他的音樂教育工作,培養出了大批的優秀人才。他和學生們的創作風格自成一派,逐漸為世人所熟知,被人稱為“新維也納樂派”。一戰之後,勳伯格在奧利地軍隊服役。1918年,他組織成立了一個作品演奏協會,演出的曲目都是具有20世紀新風格的音樂,並舉辦了許多的音樂理論講座,在世界範圍內的樂壇都有很大的影響力。
這一時期,他個人的獨特創作風格已經在作品中反映出來了,音樂作品中也出現了表現主義的特征,並漸漸向無調性的方向發展。《空中花園》、《幸運之手》等作品就是這個時期無調性風格的代表作品。
1925年,勳伯格開始在柏林藝術學院工作,因為工作相對穩定,經濟上有了保障,他的創作也比較集中,完成了《樂隊變奏曲》等一係列作品,摸索出了“十二音體係”的創作方法。
1933年,德國納粹分子執掌政權,國內的政治局勢變得空前緊張,勳伯格便到了美國,先後在多所高校任教,之後加入美國籍,直到1961年在洛杉磯逝世。晚年的作品當中,偶爾也會加入調性的創作手法,甚至是調性和無調性的結合。
主要成就:
勳伯格的作品中既有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特色,又有創新性的序列主義,是浪漫主義音樂向現代方向過渡的橋梁人物。他有著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創立了“十二音列”技法,對新時期無調性音樂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經過他的教育和熏陶,大批的年輕音樂家走上了發展現代音樂,表現主義音樂的道路,他的影響力對西方音樂的發展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