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闊別故土48年的斯特拉文斯基重新回到俄國。當時的蘇聯政府邀請他在莫斯科指揮了兩場音樂會。在此期間,他出版了大量的訪談錄、回憶錄。
1970年,年邁的斯特拉文斯基出於對健康因素的考慮,回到了美國紐約。1971年4月6日去世,死後被葬於威尼斯。
主要成就:
斯特拉文斯基是西方現代音樂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新古典主義運動的主要倡導者。由於戰爭和政治上的原因,他長期生活在國外,經曆複雜,作品風格多變。他的創作風格經曆過原始主義、新古典主義以及序列主義三個不同的音樂流派,因為他一生的創作風格、音樂語言變化多樣,如同藝術界的變色龍,被人們譽為是“音樂界中的畢加索”。有人對他的評價是形式大過內容,但是他提出了新的音樂概念,尤其是要求節奏的變化,不平衡的節拍,獨特的配器方法等對20世紀的音樂界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他的作品《春之祭》展現了原始狀態下的野蠻與直率,是直接幹脆地對19世紀歐洲文化傳統的挑釁。雖說這部作品已作為現代派經典永遠載入了史冊,但創作的起初源自作曲家一閃而過的靈感。斯特拉文斯基就曾經形象地說,他看到的是一個莊嚴的原始崇拜儀式。年老的長者們圍成圈席地而坐,當中有被當作貢獻給春神祭品的一位少女在不停地狂舞,舞到死亡。他就是要通過緊張、刺激、激烈的芭蕾舞劇向人們展示這幅史前部落的祭祀圖景。
《春之祭》以組曲形式寫成,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表現的是對大地的崇拜。序奏的民歌有著古老的韻味,古樸悠揚,略帶神秘,表現了萬物萌生之意。低音區的弦樂猛烈急促,似乎反映了春天的生命力。在這一部分裏,作曲家還展現了俄國的民俗風情。第二部分叫“祭獻”,采用了帶有印象派朦朧色彩的夜曲形式,用管弦樂音響效果渲染出黑夜的氛圍。音樂的節奏短小,不斷地重複、變化,複製出原始人類僵直的舞蹈形態。樂器之間產生強烈的對話,斯特拉文斯基打破了傳統觀念,以節奏為主導,旋律、和聲等都跟隨著頻繁轉換的節奏展開。
《春之祭》展現了原始、古樸、野性的魅力,演繹出遠古的神秘感。這部作品的價值和意義,主要在音樂語言上,在不協和音,音色以及節奏多樣的運用上,營造出喧鬧、沸騰、熱烈、刺激的效果,對音響的要求更加突出,需要定位精準,音域寬闊,聲部清晰。這部作品在藝術史上起到了裏程碑的意義。
《士兵的故事》取材於民間的傳說,講述了士兵與惡魔之間鬥爭的故事。受當時條件的限製,樂隊編製隻有七人,但節奏非常豐富跳躍。
作品的新穎獨特之處在於使用一種微妙複雜的作曲技術表現手法來表現旋律音調,時刻變換的重音、不協調的和聲得到了一種苦澀嘲諷的藝術效果,和惡魔最終得勝的結果相一致。民間傳說被一幕幕連接成為一部悲劇哲理舞蹈劇,辛辣嘲諷的表現手法和淒涼黯然的效果,反映出了當時社會客觀背景下的心態。《士兵的故事》呈現了新古典主義風格和為避免重音突出而發明的“雙重節奏”,都成為斯特拉文斯基獨特的創作特征。
斯特拉文斯基的成名作《火鳥》取材於俄羅斯的傳說,集中了俄羅斯民族的音樂風格,運用了浪漫主義音樂的表現手法,將俄羅斯的民間音樂素材和華麗的舞曲結合,充分發揮出管弦樂華麗的音色和生動變換的音樂色彩。分明的節奏特色以及嫻熟的配器技巧都讓這部舞劇成為芭蕾作品中的經典,足可以與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相媲美。後來,斯特拉文斯基將《火鳥》的音樂編成了組曲,又成為音樂會上經久不衰的曲目。
《火鳥》的劇情講的是一位王子為了解救被囚禁的公主,而與魔王進行搏鬥,卻不敵被捉。這時候,他曾經放生的一隻火鳥飛回來幫助他戰勝了魔王。故事的結局是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火鳥》的音樂當中,作曲家展現出了精巧的創意和構思。為了表現真實的現實世界場景,斯特拉文斯基將具有俄羅斯民族風格的音樂來描繪戲劇發生的地點,采取了自然的音階。而表現魔幻世界的時候,則采用了半音音階的旋律。在當時,很少有作曲家這樣大膽的嚐試。但是這種嚐試卻創造出超越現實的夢幻效果,營造出迷離的意境。在整部舞劇當中,音樂並沒有淪為伴奏,而是升級為揭示意境的一種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