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20世紀(1)(2 / 3)

《升華之夜》是勳伯格早期的代表作,作品根據戴默爾的抒情詩創作而成。這部作品融合了瓦格納和勃拉姆斯的風格,是勳伯格早期浪漫主義風格的代表作。樂曲是單章奏鳴曲式,表現了愛的升華的主題,可以分成5個樂段和場景。第一個主題描寫了行走在月色之下的兩個人,月色明朗,漫步於林中的兩人親切私語。第二主題描述了女子向男人講述自己悲傷過去的情景。為了表現出兩人對話的場景,勳伯格運用了複調手法,使人清晰地感受到了兩人的行走步伐和交流的對話,簡潔明了,清晰凝練。

第四部分是全曲的高潮部分,樂曲轉到了D大調,和之前的曲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了男主人公的高尚品格。最後,樂曲通過美妙的音響效果展現了美麗的月色。

斯特拉文斯基:音樂界的畢加索

國籍:美國

生卒年:1882-1971

全名:伊戈爾·費奧多羅維奇·斯特拉文斯基

職業:作曲家

代表作品:《春之祭》、《火鳥》、《士兵的故事》、《煙火》、《彼得魯什卡》、《俄狄浦斯王》、《詩篇交響曲》、《烏木協奏曲》、《浪子的曆程》

生平簡介:

斯特拉文斯基出生於聖彼得堡附近的奧拉寧堡。他的父親是聖彼得堡帝國劇院的男低音歌唱家,在父親的影響下很早就顯露出音樂方麵的才華和天賦,9歲的時候就開始學習鋼琴。1903年成為裏姆斯基·科薩科夫的學生,開始了作曲生涯。

1906年,斯特拉文斯基大學畢業,與表妹凱瑟琳·諾申科結了婚。1909年,創作了大型管弦樂作品《煙火》。這部作品在聖彼得堡演出,獲得了俄羅斯舞蹈團經理佳吉列夫的欣賞。1910年,應邀為芭蕾舞劇《火鳥》作曲,一舉成名,並在以後創作了大量的芭蕾舞劇。

1913年5月29日晚,《春之祭》在蒙田大街的香榭麗舍劇院首演,表演者是德吉列夫領導的俄羅斯芭蕾舞團。這部作品帶有徹底的反傳統性,結果引發了觀眾的極度不滿,在劇場內導致了空前的騷動,觀眾們吵聲鼎沸,幾乎要用拳頭招呼斯特拉文斯基了。在此情形之下,20歲的斯特拉文斯基情急之下隻能倉惶跳窗落逃。從此斯特拉文斯基便被認為是當時最為激進的先鋒派作曲家之一。

1915年,一戰爆發。斯特拉文斯基所有的私人財產都被沒收,在當時經濟條件的限製之下,樂器方麵十分簡約。他移居到瑞士,並將音樂創作轉向了新古典主義。雖然瑞士是戰爭中立國,但是也麵臨著資源匱乏的難題,斯特拉文斯基甚至找不到合適的表演者來表演他的作品。他的多數音樂出版商大多都是戰爭中的敵對國家,遠在俄國的莊園不能為他提供經濟支持,他的生活變得相當拮據。迫於生計,他建立了一個“袖珍劇院”團隊,隻創作和演出一些不需要太多人的小型劇目,在鄉村裏作巡回演出。這一時期誕生的作品以《士兵的故事》為代表,在瑞士洛桑首演並獲得巨大成功。

戰後,斯特拉文斯基創作了芭蕾音樂《浦契涅拉》,作品轉向了溫靜、古雅的風格。風格的急劇轉變令巴黎的觀眾又一次大感意外。

1920年代,經過一係列探索,斯特拉文斯基創立了新古典主義,喊出了“回到巴赫”的口號。他的新古典音樂風格追求客觀、冷漠、理智,他認為對藝術控製、限製得越多,研究得越多,它就越自由。之後,他的芭蕾舞劇的創作逐漸減少,而將創作的重心集中到歌劇及室內樂上。這段時間裏,他廣泛地同許多藝術大師往來,其中畫家畢加索對他的創作影響最為突出,他也因此被稱為“音樂界的畢加索”。斯特拉汶斯基在進行新古典主義創作的同時,也對爵士樂產生了興趣。

1938年,希特勒侵占了波蘭,二戰爆發,而這一年斯特拉文斯基的女兒、妻子和老母親也相繼去世,孑然一身的斯特拉文斯基便去了美國。1945年,加入美國國籍之後,受到當地文化的影響,他的樂曲中爵士樂的風格日漸濃鬱。在這裏,斯特拉文斯基有了創作大型作品的條件,於是便重新開始創作大型作品。在完成了歌劇《浪子的曆程》之後,斯特拉文斯基又將興趣轉向了序列主義。1950年代初,他開始運用十二音體係進行創作。1956年,開始在作品中運用整體序列主義,形成了個人的創作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