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他被蘇黎世大學授予了榮譽博士稱號,同年他離開了瑞士,前往英國。1920年,他回到柏林,在普魯士藝術學院擔任作曲教授。由於通貨膨脹,他的經濟境況再次陷入窘迫,因此不得不再次開始籌辦音樂會演出,但由於日益惡化的身體健康,使他終止了演出。1924年7月27日,布索尼逝世於柏林。他未完成的歌劇《浮士德博士》,由學生菲利普·雅爾納赫續寫完成,並於1925年在德累斯頓首演。
主要成就:
布索尼是20世紀20年代開始盛行的新古典主義音樂的先驅。他的音樂理念就是作曲家應該堅持客觀精神和中立態度。在創作上模擬古代的音樂風格,在手法上采用現代的技術。但是後期的他也采用了超前的現代作曲手法,和聲語言模糊,展露出新古典主義的傾向。他的音樂風格既有意大利奔放抒情的特色,有時又有德國深邃厚重的氣質,反映了作曲家性格中的矛盾和複雜,也形成了激情理智的融合。
布索尼的鋼琴演奏技巧突出,以氣勢宏偉和富有詩意著稱。他的《C大調鋼琴協奏曲》是他成熟期的作品,偉岸寬廣,思想深刻,在音樂史上占據了重要的位置。這部作品規模龐大,總長度有75分鍾,分為5個龐大的樂章,末章用到了男聲合唱團。作曲家讓鋼琴成為整體樂隊的一部分,讓鋼琴融入其中,這樣子一來,鋼琴協奏曲更像是一部交響曲。
第一樂章給人雄奇闊達的感覺,開篇便是宏大的場麵。由弦樂引領,樂隊齊奏,氣勢萬鈞,宏偉壯闊。鋼琴的聲音沉雄厚重,整個樂章優美而莊重。第二樂章是詼諧曲曲式,鋼琴的音符呈現跳躍狀,弦樂出現了顫音。高音部分,鋼琴的聲音清脆剔透,低音部分凝重沉穩。打擊樂如狂風般肆舞,高亢的齊奏將陰霾一掃而空。第三樂章是最為持重的部分,先是寧靜祥和的眾讚歌旋律,然後是鏗鏘有力、波瀾壯闊的主題,散發出肖邦的夜曲風格,之後歸於寧靜的田園曲。第四樂章,樂曲如滾滾奔流,傾斜之下,勢不可當。第五樂章的頌歌,柔美輕靈,搭配了鍾琴的清脆聲音,仿佛將人帶到了回憶之中。男聲合唱團的聲音從四麵八方升起,唱起了丹麥詩人歐倫施萊厄的《心向永恒萬能的神》。音樂如潮汐,去了又來,來了又走,往返之間,鋼琴的華彩樂章打破了靜謐深沉,在一片絢爛之中精彩落幕。
《C大調鋼琴協奏曲》是一首囊括了鋼琴助奏部分的大型交響樂,戰勝了作曲家風格中的古典主義色彩,布索尼後來將這部作品稱為“意大利交響曲”。
拉威爾:傑出的管弦樂色彩大師
國籍:法國
生卒年:1875-1937
全名:莫裏斯·拉威爾莫裏斯·拉威爾
職業:作曲家
代表作品:《波萊羅舞曲》、《鵝媽媽》、《達芙妮與克羅埃》、《茨岡》、《F大調弦樂四重奏》、《小奏鳴曲》、《鏡子》、《水的嬉戲》
生平簡介:
拉威爾出生於法國南部的山區小城西布勒。父親是位法國工程師,但是有著瑞士血統。母親是西班牙人。在拉威爾出生後不久,全家便遷往巴黎。父親十分喜好音樂,便努力將兒子往音樂家的路上領。拉威爾7歲就開始學習鋼琴,14歲入巴黎音樂學院鋼琴預科,之後升入了貝裏奧的鋼琴班,跟隨佩薩爾學習和聲。
在班上,拉威爾認識了誌同道合的朋友,來自西班牙的瑞卡多·維涅。拉威爾非常欽佩維涅的鋼琴演奏技巧,維涅也總是熱情地演奏拉威爾創作的新曲。剛進音樂學院不久,拉威爾就受到象征主義詩歌的影響。1889年,巴黎舉行了國際博覽會。拉威爾被科薩柯夫的管弦樂作品和爪哇加美朗樂隊表演的東方音樂深深吸引。於是在他的創作當中,也開始了對一些新的音樂語言進行了探索。
和另一位印象主義樂派的音樂家德彪西一樣,拉威爾也是一個喜歡打破規矩的學生,在保守的音樂學院當中,這樣的學生便是“名聲不佳”的人。但幸運的是,拉威爾的兩位老師總是積極鼓勵他的創作積極性,看到了他非凡的創作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