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19世紀末(6)(3 / 3)

創作於1928年的《波萊羅舞曲》是拉威爾最後一部舞曲作品,也是他在舞蹈音樂當中最為優秀的一部作品,可以說是響徹全球的一部大作,被譽為最珍貴的藝術紀念碑。在這部作品中,拉威爾運用了非常獨特的手法,將全曲凝結在一個固定的節奏背景上,兩個主題反複交替。

這首曲子是一位西班牙芭蕾舞表演者邀請他創作的。在創作的起初,拉威爾就有了一個構想,要將這個作品創作成一首樂隊練習曲。全曲采用了巨大的“漸強”,小鼓無休止地擊出三拍子的節奏,其他各種樂器將兩個17小節的旋律不斷反複進行演奏。而後,音樂突然而迅速地滑進了E大調,尾聲則以壓倒一切的力量達到高潮。全曲節奏完全相同,節拍速度保持不變,旋律隻有一遍一遍的重複沒有變奏,拉威爾通過對力度的純熟使用和巧妙的音色結合,給人一種變幻莫測的感覺。這種別出心裁的創作方法,產生了和單純手法不相稱的特殊效果,引起了許多舞蹈演員和舞劇編導的關注。

關於《波萊羅舞曲》,還有一個小故事。1929年11月14日,《波萊羅舞曲》在紐約首演,世界著名指揮家托斯卡尼尼親自擔任指揮。拉威爾也來到了現場,和現場激動熱情的觀眾們相比,拉威爾顯得非常冷淡。在音樂會結束後,拉威爾突然衝指揮家說了一句:“這不是我的速度。”

演奏中,托斯卡尼尼用了比原曲更快的速度進行指揮,演出效果讓所有人都感到滿意。但是這句話,嚴重打擊到了這位充滿自信的指揮家。於是他回敬道:“如果我用了你的速度,那麼波萊羅就不會給人什麼印象了”。拉威爾立刻反唇相譏:“那你就別演奏它”。這場爭吵,讓兩人的關係降到了冰點。連續很多年,托斯卡尼尼再也沒有指揮演奏這首曲子。又過了很多年,托斯卡尼尼意才在一次音樂會上再次指揮了《波萊羅舞曲》,而這一次,台下的拉威爾對他的表現很滿意。

《鵝媽媽》組曲本來是專門為兒童創作的四手聯彈鋼琴組曲,1911年,拉威爾把它改編為管弦樂組曲。之後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兩個樂章,又改變了各樂章的次序,通過間奏曲銜接起來,形成了舞劇音樂,並在1912年於巴黎首演。舞劇以睡美人為藍本,講述了公主的夢境,講述了5個精彩的童話故事。

拉威爾創作組曲的目的在於喚起人們對兒童時代的美好回憶,整個音樂幹淨清明,像小孩子清澈純淨的內心。精致華美的前奏曲運用了帶有夢幻色彩的法國號,輕輕的顫音當中流露出神秘的氣息。第一個場景便是古老的故事,公主中了魔法,被紡錘刺破手指而長睡不起。

之後的“睡美人的帕凡舞曲”是一段充滿了詩意的柔美舞曲。拉威爾運用長笛吹奏出溫雅的主題,用飄渺輕柔的豎琴和纏綿悱惻的法國號將夢境引到一個個奇妙而夢幻的空間裏。

“大拇指”的故事,講述了一個小男孩兒被父親拋棄的故事。拉威爾用雙簧管演奏出了淒涼哀怨的效果,似乎是小男孩找不到回家的路,充滿了悲傷與絕望。

“瓷偶女王萊德羅納”講述的是睡美人公主在夢境裏來到了神秘的東方。為了展現東方的韻味,拉威爾用短笛和鍾琴重複演奏著五聲性的韻律,並采用了銅鑼等反映東方特色的樂器。

“美女與野獸”同樣是取材於廣為人知的童話故事,拉威爾用單簧管和豎琴奏出浪漫的旋律,展現了公主的曼妙身姿。用大型管樂器奏出野獸的怪異聲響,用小提琴演奏的激情旋律象征破除魔咒的喜悅,生動而傳神。

“仙境花園”一段當中,王子最終喚醒了公主,樂曲明朗歡樂,好像森林中重新充滿了勃勃生機,大地光輝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