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每年都會舉行羅馬大獎比賽,獲勝者可以獲得去羅馬進修3年的機會。德彪西等音樂家都得到了這樣的機會。於是,1901-1903年間,拉威爾參加了3次羅馬大獎比賽,但是每次都铩羽而歸。到了1905年,拉威爾將要超過競賽的年齡限製了,於是他決定再做一次嚐試。這時候的拉威爾也早已經有不少作品成功問世,其中他在1901年創作的鋼琴曲《水的嬉戲》,成為第一首印象主義樂派的以“水”為題材的鋼琴作品。
但是,他第4次提交參加比賽的申請,結果遭到了有強烈宗派主義的評委會的拒絕。這時,巴黎文藝界的一些作曲家、作家、畫家都紛紛站出來聲援拉威爾,最終使音樂學院改組,福萊擔任了音樂學院的院長。拉威爾也因此聲名大振。
1902年,德彪西的歌劇《佩列阿斯與梅雨桑德》在巴黎上演,拉威爾和德彪西初次會麵,並受到了德彪西的很大影響。1903年,拉威爾便寫了3首管弦樂曲。很多人認為他是德彪西的後繼者,但是其實兩個人的美學觀點並不一致。與德彪西毫無調性可言的創作風格相比,拉威爾的創作還是有自己的調性基礎的。
在1914年之前,他先後創作出了《西班牙狂想曲》、《鵝媽媽》組曲等作品,並在個別的作品中設計了具有獨特風格的音樂語彙,還將《鵝媽媽》組曲編成了芭蕾舞劇。1913年夏天,他結識了斯特拉文斯基,並看到了《春之祭》的總譜,產生了極為強烈的震撼。他的作品風格上受到斯特拉文斯基的很大影響。
一戰爆發之後,拉威爾應征入伍,擔任了軍中的貨車駕駛。戰爭給人帶來了極大的心靈創傷,對拉威爾的影響也是巨大的。1917年,拉威爾又遭受了母親去世的巨大打擊,身體健康狀況急劇惡化,便從軍隊退役了。
但是,戰爭的創傷不是那麼容易恢複的。拉威爾的創作進度明顯滯後了很多。為了轉換心情和環境,他甚至躲到鄉下去創作,後來完成了巴蕾音樂《大圓舞曲》,作品完成之後在音樂會上首演,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戰後,他創作了大量富含深情的作品,有《茨岡》、《馬達加斯加歌曲集》、《波萊羅舞曲》等。
閑暇的時候,拉威爾開始旅行演出,最後在巴黎的蒙伏拉莫瑞村進行埋首創作,過起了恬靜而又平淡的生活。直到1932年,他在一場車禍當中,頭部受了重傷。經過手術治療也沒有起色,他無法再進行創作,在1937年12月19日與世長辭。
主要成就:
和另一位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一樣,拉威爾也是一位有著自己獨立主見和想法的年輕人。在學生時代,就有追求標新立異的創作構思了。在早期創作當中,拉威爾受到了德彪西創新思想的影響,有著嚴重的印象主義特點。但是在一戰之後,他的創作風格便發生了改變,更加趨向嚴謹和樸素,追求明確的音樂語言,要從傳統的法國音樂和民間音樂中尋找語彙、音色等,極大地豐富了當時的法國音樂。
拉威爾同古典傳統音樂的關係聯係得比較緊密,樂隊當中常常出現寬廣的旋律,色彩濃重,富麗堂皇。他的音樂節奏沒有脫離節拍的束縛,強調調性基礎,但是有時也會有大膽的移調動作。與早期印象主義樂派的作品風格不同,拉威爾更加注重音樂的表現力,通過音樂綻放出五彩繽紛的效果,傾向於詩意的洪亮的表達,賦予作品濃鬱的色彩。
拉威爾是公認的管弦樂大師,在發揮管弦樂的色彩方麵,有許多創新性的探索。他創造出獨特的管弦樂配器方法。通過這種方法,每個樂器的性能都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使音樂達到精美活力的效果。他的作品形象清晰,色調生動明朗,在藝術上有許多作品都給後人以啟迪和影響。他的音樂,是以法國的音樂文化為基礎的,而在充分發揮管弦樂的色彩特點上,卻有著許多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