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索尼:新古典主義的先驅
國籍:意大利
生卒年:1866-1924
全名:法魯西奧·班溫努特·布索尼
職業:作曲家,鋼琴家
代表作品:《C大調鋼琴協奏曲》、《周六的鄉村》、《對位幻想曲》、《浮士德博士》、《交響夜曲》、《鋼琴小奏鳴曲》、《長笛與樂隊的小夜曲》、《選擇新娘》、《圖蘭多》
生平簡介:
1866年4月1日,布索尼出生於意大利恩波利一個音樂家庭裏。父親是一位單簧管演奏家,母親是位德籍鋼琴家。少年時代的布索尼,隨母親學習鋼琴,成績斐然,8歲的時候便可登台演奏,9歲時的表演就得到了鋼琴演奏家魯賓斯坦的稱讚。1875年,進入維也納音樂學院學習。後來全家搬到格拉茨,10歲的時候便跟隨雷米學習了和聲、對位和作曲,12歲的時候就創作出了屬於自己的作品。
1881年,布索尼又到意大利波倫亞市的愛樂學院求學,在這裏,憑借過人的音樂秉賦,布索尼脫穎而出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第2年便被吸收為博洛尼亞音樂學會會員。1883年,他根據意大利馬爾凱區的詩人賈科莫·裏奧帕蒂的詩歌創作除了清唱劇《周六的鄉村》,一經推出,立刻好評如潮。
1886年,他為擺脫父親的音樂影響尋求屬於自己的風格而來到音樂都市萊比錫。在這裏,他結識了格裏格、柴可夫斯基和馬勒等一批音樂界的大師。1888年,他來到了赫爾辛基音樂學院,擔任鋼琴教師,與西貝柳斯成為朋友。1890年、1891年先後在莫斯科音樂學院及波士頓的新英格蘭音樂學院任職。不久又去了美國,移居紐約,積極進行籌辦音樂會等事項。
1894年回到歐洲,在柏林定居,致力於創作。1904年,布索尼創作了一部《C大調鋼琴協奏曲》,這部作品明顯受到李斯特的影響。作品激情四射、熱烈如火,在頗具爆發力的男聲合唱中音樂達到了高潮。但是演奏中,依附於樂隊的鋼琴彈奏起來難度之高不可想象。所謂“曲高和寡”,這高超的演奏難度和龐大的陣仗,讓許多演奏者望而生畏,所以這部具有挑戰性的作品沒有得到音樂會的青睞。
1902年,布索尼又組織了一係列管弦樂音樂會,推廣了德彪西、戴留斯、西貝柳斯等現代作曲家作品。1907年,他發表了一篇題為《新音樂美學概論》的論文,這是他長期以來持續不斷進行音樂哲學研究的結果,他提出了現代的作曲風格理念,極具前瞻性。但他本人的作品卻因繼承了意大利而非德國的傳統而遭到柏林樂評界的抵製和非難。1913年起,布索尼擔任了波洛尼亞羅西尼專科學校校長,他嚐試著對學校進行改革,但是他的想法沒有得到市政當局的認可,所以改革隻能以破產告終。
1915年一次大戰爆發後布索尼遷居到了美國紐約,這時他在意大利和德國已經不複當年的聲望,因此他便申請政治避難,去了蘇黎世。在蘇黎世的5年中,布索尼的心理上承受了很大的痛苦,隻能將精力投入到歌劇創作當中,並創作出大量其他的音樂作品,因此這些日子他在藝術創作方麵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的寓所,往往藝術家雲集,成為他們聚會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