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起,普契尼染上了喉嚨痛的毛病,醫生診斷後,告訴他的兒子他換上了喉癌,建議通過放射線治療。在治療的過程當中,普契尼又患了並發症,在1924年11月29日去世了。
噩耗傳來時,羅馬正在上演他的歌劇《藝術家的生涯》。樂隊立刻終止了表演,並演奏起了肖邦的《送葬進行曲》,以這種方式將一代歌劇作曲家的死訊傳達給了台下的觀眾。在普契尼去世的時候,他正集中全力進行歌劇《圖蘭朵》的創作,但是這一巨作尚未完成,他便撒手人寰。歌劇的最後一幕便由他人代為完成,而代筆者是否完全遵從普契尼的創作精神來進行,也令很多人產生了質疑。
主要成就:
普契尼是真實主義歌劇流派的傑出代表人物,他的創作題材真實,作品中反映的情感路線鮮明,具有浪漫主義的特色和很強的感染力,很容易打動觀眾。在創作當中,普契尼還大膽嚐試創新,注重借鑒話劇舞台的表現手法,甚至直接在歌劇當中引用各國具有民族特色的名額。
他的代表作品兩幕歌劇《蝴蝶夫人》取材於美國的小說,是一部優秀的抒情悲劇。故事的發生背景在日本,講述了女主人公藝妓蝴蝶夫人喬喬桑在婚後苦苦等待擔任美國海軍軍官的丈夫無果之後,自殺身亡。主人公純真、美麗,卻命運淒慘悲涼,被丈夫背棄。普契尼便直接引用了日本民歌《江戶日本橋》、《櫻花》等來反映蝴蝶夫人的日本藝妓身份,並展現了她天真純良的內心。日本風格的旋律和歌劇當中的意大利風格巧妙和諧地融合,相得益彰。
整部劇劇情簡潔,也不追求複雜的舞台效果,但是對人物內心的刻畫描寫卻十分細膩生動。其中,第二幕中蝴蝶夫人演唱的一首詠歎調《明朗的一天》是尤為著名的一首曲子,成為現代歌劇當中著名的女高音曲目。這首曲子講述的是,丈夫回到美國之後,蝴蝶夫人身邊的人都斷定他不會回來了,但是蝴蝶夫人卻堅定地相信著他終會歸來和她相聚,充滿了幸福的期待。她幻想著在某個明朗的早晨,丈夫會乘著船自海上而來。她麵朝大海,唱出了這首《明朗的一天》。旋律如同朗誦,音樂接近於念白,充滿了對幸福的渴望和熱切之情,感情真摯細膩。
四幕歌劇《藝術家的生涯》,也叫做《波西米亞人》,取材於法國作家亨利·穆傑的長篇小說《波西米亞人的生活場景》。作品前半部分的風格輕鬆愉快,但是結局悲慘,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劇中人物個性飽滿,形象生動,蘊含了豐富的感情,體現了卓越的音樂表達技巧,將社會中的底層小人物的生活傳神地搬到舞台上,在觀眾麵前進行演繹。因此,這部歌劇也成為了經典作品。
歌劇講述了巴黎四位貧窮青年藝術家的生活,充滿了淚水與歡笑,充滿了對自由和愛情的向往與追求。它所宣揚的這種精神為人們所稱道,經久不衰。普契尼十分擅長用細膩的音樂來表現悲情的色彩,歌劇當中音樂輕柔舒緩,也成為經典曲目常常在音樂會當中演出。
《圖蘭朵》是普契尼創作生涯中的最後一部歌劇,它取材於神話劇。但即使是這樣的神話題材,在創作的過程中,普契尼還是堅持了真實主義的原則,不受原著的拘泥與束縛。整部劇充滿了現實生活的氣息,塑造的人物也是有血有肉的鮮明形象。
在這部歌劇當中,他拋棄了過去常用的浪漫主義抒情風格,采用了當時極為少見的意大利正歌劇的風格,運用了大規模的音響和宏偉壯觀的合唱,氣勢浩大。因為故事發生的背景是中國的古代,他還采用了《茉莉花》的曲調,成為其中的中國元素。此外,劇中多方麵采用歐洲的古老音樂調式和現代的和聲語言,創新性地進行了多調性的嚐試。在不幸因病逝世之後,這部作品由他的學生繼續完成。1926年首演的時候大獲成功,指揮家在第三幕結尾時向觀眾宣布:“大師的作品在這裏結束”,因為普契尼離去的時候,正好寫到第三幕。
德彪西:構築“夢幻世界”的音樂家
國籍:法國
生卒年:1862-1918
全名:阿希爾·克勞德·德彪西
職業:作曲家、音樂評論家
代表作品:《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月光》、《大海》、《前奏曲》、《練習曲》、《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