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19世紀末(4)(2 / 3)

第二組曲當中,也有四段,分別是《英格麗德的悲歎》、《阿拉伯舞曲》、《培爾·金特歸來》以及《索爾維格之歌》。《英格麗德的悲歎》是一曲典型的挪威哀歌,展現了一種激動和無奈的情緒。《阿拉伯舞曲》充分展現了東方的異國情調。《索爾維格之歌》是整部組曲的名片,也是作曲家最成功的作品之一。樂曲旋律優美,蕩漾著一種哀愁,同時又洋溢著希望。

《a小調鋼琴協奏曲》裏包含了格裏格音樂中的所有魅力,樂曲當中既有純美的旋律,又有新穎獨特的和弦和奇妙精彩的節奏。素材新穎活潑,散發著活力。格裏格充分運用了鋼琴的性能,塑造了樂曲奔放多姿的風格。在曲式上注重細節,基調浪漫,展現了北歐清麗脫俗的自然風光。

全曲共有三個樂章。第一樂章當中,主題清純樸實,展現了北歐的民族情調,充滿了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將作曲家的浪漫風格發揮得淋漓盡致。第二樂章中,由弦樂器奏出沉靜的冥想性的主題,再用鋼琴華彩彈奏出快速的華麗而技巧性的旋律。節奏逐漸由急速變為平靜,慢慢消逝。第三樂章中,挪威的民間舞曲般的熱情升騰開來,構成了寬廣如史詩般的感覺,在熱烈喧騰的氛圍當中結束了全部樂章。

普契尼:真實主義的歌劇創作者

國籍:意大利

生卒年:1858-1924

全名:吉亞卡摩·普契尼

職業:作曲家

代表作品:《蝴蝶夫人》、《曼儂·列斯科》、《藝術家的生涯》、《托斯卡》、《西方女郎》、《光榮彌撒》、《埃德加》

生平簡介:

普契尼出生於盧卡的一個音樂世家,父親就是專業的音樂家,既能演奏樂器,又能進行作曲創作,同時還從事著音樂教學的工作。按理說,這樣的家庭氛圍很容易熏陶出一位音樂天才,但是普契尼卻是個例外。在童年的時候,他一點也沒有表現出應有的音樂天賦。

6歲的時候,父親去世了,普契尼被送到叔叔那裏學習音樂,但是叔叔卻對他評價甚低。之後在母親的鼓勵下,普契尼到盧卡音樂學院學習,這時候,他才漸漸對音樂入了門。因為曾經得到過管風琴比賽的第一名,19歲時,普契尼到聖馬丁教堂擔任了管風琴師的職務,同時還兼任了合唱隊的隊長。但是直到這時,音樂對於普契尼來說,可能還隻是一份差事,還沒有走到他的心裏。

雖然在教堂裏任職,但是普契尼的生活過得還是很艱難。有一次他聽說比薩要上演威爾第的歌劇《阿依達》,便和朋友兩個人徒步走了30公裏的路去。這次的歌劇讓普契尼大為震動,這時候,他才真正決定要成為一位歌劇創作家,將音樂作為自己奮鬥一生的事業來進行。

21歲的時候看,普契尼創作出了《安魂曲》,也就是後來著名的《光榮彌撒》,雖然這部作品屬於教堂音樂,但是卻展現了歌劇化的風格傾向。男聲獨唱者的表現力和感染力都超出了一般教堂音樂的範圍,更加類似於歌劇的表演,編曲也更加歌劇化,從這部作品當中,可以看出普契尼成為優秀歌劇作曲家的必然性。

1882年,普契尼參加了歌劇作曲方麵的一個競賽,然而沒有獲獎。但是他的作品《群妖圍舞》卻得到了關注,並在1884年得到了在米蘭威爾姆的公演機會。演出之後,他又接到了創作歌劇的委托,由此誕生了他的第二部歌劇《埃德加》。

1891年之後,普契尼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托瑞德拉古度過。1900年,他在附近的湖上建起了一座別墅,長期定居在那裏。同年,他的歌劇《蝴蝶夫人》和《托斯卡》進行了初演,但是《蝴蝶夫人》的首演卻是以失敗告終。觀眾們嘲笑起哄,喧鬧的聲音甚至蓋過了正常的音樂聲,演出隻能被迫中止。普契尼受到的衝擊是巨大的,但是他並沒有因此失去信心。他檢討了自己的創作方式,重新考慮了觀眾的審美需求,在此基礎上對《蝴蝶夫人》做了很大的改動。1904年,《蝴蝶夫人》再次公演時,大獲成功,讓普契尼始料未及。這部歌劇也從此成為歌劇界中的經典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