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19世紀末(4)(1 / 3)

1862年,格裏格畢業了,然後到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謀求發展。在那裏,他遇見了哥本哈根音樂院院長蓋德和作曲家哈特曼,他們給了格裏格音樂創作上莫大的支持和鼓勵。在哥本哈根,格裏格認識了歌唱家妮娜。妮娜的母親是丹麥著名的女演員海歌雅,妮娜也出生於貝爾根,但在很小的時候便遷回了丹麥。格裏格與妮娜很快墜入情網,然而由於格裏格才剛開始開創事業,經濟情況尚不穩定,沒有能力結婚,所以他們兩人先在1864年7月訂婚,3年之後才結婚。在訂婚期間,格裏格就為妮娜創作的許多優美的獨唱曲,妮娜也成為他事業上堅定的支持者和擁護者。

1865年春天,格裏格與挪威作曲家諾德拉克等人組成一個名為“優特培”的組織。目的就是為了幫助年輕的北歐作曲家能夠獲得機會演出自己的作品。諾德拉克是一位強烈的愛國主義者,他的愛國主義深深感染了格裏格,讓格裏格形成了發展民族音樂的信念。兩人曾約好要一起去意大利旅遊,但是諾德拉克卻因為身體不適而未能與之同行。1866年,24歲的諾德拉克英年早逝。格裏格聽說了這個消息後,寫了一首《懷念諾德拉克的送葬進行曲》來悼念友人。

1869年,李斯特寄來一封信,在信中他表達了對格裏格強烈的讚賞之情。李斯特是當時出名的音樂家,能夠得到他的認可那可是無上的榮耀。在李斯特的聲望影響之下,挪威政府便給了格裏格一筆錢,讓他能到羅馬會見李斯特。格裏格把他的作品《a小調鋼琴協奏曲》給李斯特做評價,獲得了李斯特的肯定與讚揚。這首鋼琴協奏曲也是格裏格的代表作品之一。

1872年,格裏格成為瑞典音樂學院的院士,從1874年起挪威政府開始贈予他生活年金,他才可以安心創作。同年,大文豪易卜生邀請格裏格為他的五幕幻想劇《培爾·金特》配樂。在1876年戲劇公演的時候,這些配樂作品得到了空前的讚美,格裏格也因此而譽滿天下。

1885年起,格裏格開始了隱居生活。他也經常和妻子一起到國外旅行演出,並獲得了不少的榮譽,其中包括英國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的名譽音樂博士學位。1903年,他的胸像被放到了萊比錫布商大廈的音樂廳,對音樂家來說這是無上的殊榮。1907年夏,格裏格再次受邀到英國指揮演奏,但是卻在貝爾根不幸病逝。數日後,挪威政府為他舉行了莊嚴的國葬典禮。喪禮上,回響起來的音樂是那首他曾經為諾德拉克所寫的《送葬進行曲》。

格裏格深深愛著自己的祖國和人民,他廣泛借鑒歐洲各國音樂傳統,創作出具有挪威民族特色和濃厚鄉土氣息的音樂。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格裏格在貝爾根的森林裏,遇到了守林人8歲的小女兒達格尼。格裏格向小女孩兒許諾:在她18歲生日的時候將會送給她一份禮物,可是卻不告訴她是什麼禮物。10年後,小女孩兒長大了,她來到劇院聽音樂會。這次是她一生中第一次聽音樂會,忽然聽到台上的主持人說道:“下一個節目是格裏格的作品——獻給守林人的女兒達格尼,當她年滿18歲的時候”。一位偉大的音樂家,就這樣用10年的時間為一個守林人的女兒兌現了諾言。

主要成就:

在音樂創作上,格裏格將西歐的音樂技術以及19世紀浪漫主義樂派的和聲特點與挪威民間音樂融為一體,結合自己對祖國自然風光和民間生活的感受,形成獨特的北歐音樂風格,因此格裏格也被稱為“北歐的肖邦”。

他的創作集中於鋼琴抒情小品和獨唱曲等聲樂作品,他的歌曲往往帶有淳樸的民間曲調,表達了對祖國的讚美和熱愛之情,讚頌了民族和曆史的光榮傳統。在他的創作題材當中,最為突出的是他用音樂表現了挪威的秀美壯麗的自然風光和民間生活感受,如《挪威民間生活素描》、《挪威農民舞曲》等作品。

格裏格還有許多以個人精神生活為題材的抒情歌曲,表達了人生的悲歡離合之情,友情、親情和愛情成為旋律的主題。他擅長用細膩的筆法進行心裏刻畫,營造出別具一格的意境,簡潔真切,帶有典型的挪威民族的浪漫主義色彩。

他為易卜生詩劇《培爾·金特》配樂的旋律也顯示出與挪威民歌深深的血緣關係。《培爾·金特》取材於挪威民間故事傳說,講述了青年農民培爾·金特遭遇了同山魔鬥爭、到異國漫遊等一係列冒險故事,嘲諷了追求權力和金錢的利己主義,歌頌了淳樸自然的生活理想。

格裏格為戲劇創作的配樂充滿了詩情畫意,豐富色調,共有兩部組曲。第一組曲由四段組成,分別是《晨景》、《奧絲之死》、《安妮特拉之舞》和《在妖王宮中》。其中《晨景》展示了一幅令人心情愉悅的挪威樹林的清晨靜謐的音畫,牧歌風格的音樂像清甜甘暢的泉水,散發出勃勃生機。《奧絲之死》描述了培爾母親奧絲臨終前,他為母親所做的追求和幻想,憂傷的旋律悲壯肅穆,令人感受得到生命的慢慢衰竭。《安妮特拉之舞》輕盈奔放,直接參與到戲劇的內容,是劇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妖王宮中》的音樂狂野粗暴、咄咄逼人,形成了怪誕的聽覺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