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19世紀末(3)(2 / 3)

1841年9月8日,德沃夏克誕生在波西米亞的一個小村莊米爾豪森,父親開了一家小客店,是位屠戶。貧苦的生活不能給幼小的德沃夏克專業的音樂培訓環境,童年裏隻有辛勤的勞動,但是他想成為一個音樂家,波西米亞的農民們會在勞作的間隔時唱歌跳舞,他們的音樂和民族舞蹈對的德沃夏克的影響很大。

通過在學校裏音樂課的學習,德沃夏克在14歲就已經會彈奏風琴、鋼琴和拉小提琴了,他還參加了村莊管弦樂隊。但父親卻並不支持他的選擇,為了說服父親,德沃夏克創作了一首管弦樂隊的波爾卡舞曲。但是可憐的孩子並不了解小號是移調樂器,演奏時需要將譜子上寫的調子移到一個不同的調子,因此結果可想而知。在13歲時,他成了和父親一樣的屠戶學徒。

可是,德沃夏克無法從屠戶的生活當中尋找到快樂。終於,在16歲的時候,他去了布拉格風琴學校學習演奏風琴。在布拉格,他沒有錢生活,隻好到一個旅館的管弦樂隊去演奏,周日則去教堂。這段時間裏,他的進步還是提高很快的,學到了許多不同的樂器。但是在音樂鑒賞方麵,整天充斥在耳旁的隻有教堂裏和餐館裏劣質的曲調,他沒有機會聽到更高水平的音樂。德沃夏克沒有錢,甚至隻用4分錢就可以欣賞到的《自由射手》,他也拿不出錢來。有時為了求得一個聽音樂會的機會,他不得不苦苦哀求交響樂隊的定音鼓手,讓他躲在鼓後麵偷聽。

而在風琴學校,除了一些樂理知識,也沒有學到更有價值的東西。德沃夏克買不起著名作曲家的樂譜,找不到可以用的圖書館。直到20歲,仍然不知道貝多芬的作品。後來,幸運的德沃夏克在捷克國家歌劇院管弦樂隊裏謀得了一個職位,劇院的指揮是作曲家斯美塔那。德沃夏克遇到了生命裏的貴人,斯美塔那非常支持他的音樂學習,慷慨地將大師們的曲譜借給他,並積極指導他作曲。受到斯美塔那的影響,德沃夏克逐漸樹立了要致力於發展捷克民族音樂的決心,並在捷克民族運動的影響下,為捷克的民族音樂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1865年,德沃夏克的第一交響曲《茨洛尼斯的鍾聲》問世,從此他的創作便源源不斷地開展進行了。1870年,他創作了一部在他有生之年都沒有上演的歌劇《阿爾弗雷德》,這部歌劇全部用德語寫成,是他的第一次嚐試。1874年上演的《國王與煤工》是他在歌劇上的成功之作。同一年,他開始在一家私立音樂學校教課,並且從事管風琴師的工作。

1878年,他創作的《斯拉夫舞曲》讓他一舉成名,從此成為捷克著名的作曲家。1892年,60歲的德沃夏克應邀擔任美國紐約國家音樂學院院長。在美國任教期間,他對美國的黑人音樂和印第安人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結合美國的黑人音樂,創作出了著名的《F大調弦樂四重奏》和他的代表作《新大陸交響曲》。

1884年,德沃夏克接受了愛樂協會的邀請到了倫敦。1889年,應邀到莫斯科和聖彼得堡訪問。然後,又有了一次倫敦之行。1892年,被美國紐約國家音樂學院聘任為院長。在美國期間,德沃夏克深入研究了美國黑人音樂文化,並且將印第安的旋律特色引入到自己的音樂作品當中。在紐約期間,他寫出了很多優秀的作品,如他的第九交響曲,《感恩讚》以及《美國弦樂四重奏》等。

1895年4月,德沃夏克回國了。之後,他便在布拉格音樂學院工作。之後,他用優美的音樂語言創作了《水仙女》、《阿米達》等音樂作品。在《阿米達》首演期間,德沃夏克便已身染重病,臥床不起。1904年5月1日,在布拉格與世長辭。

主要成就:

在一生的音樂創作中,德沃夏克始終堅持把民族性第一的原則,無論在歌劇、交響樂或其他類型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民族性、抒情性和古典音樂的密切結合。在美國任教期間,德沃夏克還力圖發掘音樂的內在精神,他受到黑人和印第安人音樂的啟發,創作出他自己的主題,創作出了偉大的《新大陸交響曲》。

《新大陸交響曲》中體現了德沃夏克少年時期耳熟能詳的民俗歌曲特質,其中一個片段優美的旋律還透露出濃濃的鄉愁。序奏部分宏大,成為全曲精神的中心旋律。在第一和第三樂章歡快的曲調的閃現中,可以感受到美國移民者們朝氣蓬勃的穀庫舞曲。第二樂章是整部交響曲當中最有名的樂章。英國管獨奏的美妙的“慢板”也許是所有交響樂中最動人的旋律,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喜愛。充滿無限相互湊的美麗旋律,表現了黑人靈歌的精神。後來這首歌曲被加上了詞,被改編為《念故鄉》,傳唱於美國上下。第三樂章當中,帶有典型的捷克民間音樂風格。第四樂章樂曲氣勢恢宏,威武雄壯,同時副部柔美抒情,交織成感情的洪流,形成輝煌壯麗的結尾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