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克夫人的出現是柴可夫斯基一生的轉機。柴可夫斯基回國後,辭去了音樂學院的工作,在梅克夫人的資助下專心從事創作。他陸續完成了著名的《小提琴協奏曲》、《意大利隨想曲》等作品。
13年的時間裏,柴可夫斯基堅守著和梅克夫人的約定,2人往來的信件大概共有2000多封,厚得可以訂成一本書了。兩人的情感世界通過書信進行交流,但是從來沒有在正式場合見過麵。唯一能勉強稱得上見麵的一次,是在的意大利兩個人偶然間的相遇。梅克夫人走過柴可夫斯基的旅館樓下,而柴可夫斯基卻剛好行至陽台,目光相遇那一刹那,便匆匆移開,從此再無交集。在這種純潔情誼的支持下,柴可夫斯基擁有了屬於他自己的音樂成就。
後來,梅克夫人的產業上遭遇了低穀,子女和親屬強烈反對她繼續資助柴可夫斯基。這樣的情況下,梅克夫人不得已隻能停止了對柴可夫斯基的資助和彼此之間的書信來往。13年來的聯係在一夕之間斷得幹幹淨淨。對於柴可夫斯基來說,這可能是人生當中最大的磨難了。沒有了經濟上的資助,他還可以忍受。可是失去了精神上的支柱,他支撐不下去了。
1893年,柴可夫斯基完成了他人生當中最後一部交響曲——《第六交響曲》,柴可夫斯基將它命名為《悲愴交響曲》,似乎暗示了他已經向人生的挫折屈服了。同年11月6日,柴可夫斯基在聖彼得堡的哥哥的寓所中去世。去世的時候,他不讓任何人守在他身邊。
直到他死後,圍繞他的傳言還在繼續:有人說,他是因為同性戀傾向而被逼死亡的;有人說,他是服食砒霜自殺的;還有人說,他臨終前反複呼喚著梅克夫人的名字……主要成就:
柴可夫斯基幾乎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作曲家了。他將民族音樂與西歐古典音樂融彙貫通,創作出大量的優秀作品。在作品中流淌出的情感時而熱情奔放,時而細膩婉轉。他的音樂抒情而又華麗,充滿了激情,帶有強烈的管弦樂風格,具有十分強烈的感染力,他的作品當中也可以反映出作曲家極端情緒化、具有憂鬱敏感的性格特征——會突然萎靡不振,又會在突然非常積極樂觀,這與他的人生境遇有很大關係,反映在音樂上則可以看出他的音樂一會兒慷慨激昂、熱情奔放,一會兒又輾轉細膩,憂傷悱惻。但不管怎麼說,柴可夫斯基的音樂真摯、熱情,對人的心理的刻畫生動細致,既有強烈的、震撼人心的戲劇性,又感人肺腑。從他的旋律中,可以感受到俄羅斯民族獨有的風格,感受到他飽滿濃重的和聲當中那難以言傳的特有魅力。
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是他早期的著名鋼琴協奏曲,一開始它並沒有得到公眾的認可。直到1875年,德國鋼琴家彪羅在美國巡演時,首次演奏這首作品才獲得很大的成功。《第一鋼琴協奏曲》是一部通俗的協奏曲,但是其構思宏偉廣大,作品規模龐大,幾乎可以算是一部交響曲。由於是較為早期的作品,它反映出作者對生活的熱愛,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而且樂曲當中引用了烏克蘭曲調,因此帶有深厚的民族特點。
《第一鋼琴協奏曲》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象十分豐富,繼承了貝多芬協奏曲交響化的思想,讓樂隊發揮了重大的作用,讓它詳盡地向觀眾描繪生活或自然中的形象,而通過獨奏樂器來展現個人的情感。
柴科夫斯基采用了較為傳統的三樂章結構。第一樂章最為交響化,在全篇起主導作用,奠定整部作品的感情基調;在第二樂章當中是一首抒情的間奏曲,音樂溫雅而悅耳,反映了人與自然的和諧融洽,充分展現了作曲家的抒情性。第三樂章中,奏鳴曲式的音樂光芒萬丈、富麗堂皇,是歡樂的頌歌,充滿了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發揮了作曲家最大的想象力。《第一鋼琴協奏曲》表現了柴可夫斯基的樂觀開朗的情緒,稱得上是19世紀俄羅斯鋼琴音樂的一個頂峰。
作為著名的舞劇音樂大師。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睡美人》和《胡桃夾子》等都是長盛不衰的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