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19世紀末(2)(2 / 3)

生卒年:1840-1893

全名:彼得·伊裏奇·柴可夫斯基

職業:作曲家

代表作品:《胡桃夾子》、《天鵝湖》、《f小調第四交響曲》、《e小調第五交響曲》、《悲愴交響曲》、《葉甫根尼·奧涅金》、《黑桃皇後》,《睡美人》、《第一鋼琴協奏曲》、《羅科主題變奏曲》、《第一弦樂四重奏》、《紀念偉大的藝術家》、《1812年序曲》、《羅米歐與朱麗葉》、《裏米尼的弗蘭切斯卡》、《哈姆雷特幻想曲》、《四季組曲》

生平簡介:

1840年5月7日,柴可夫斯基出生在烏拉爾的一個富裕之家。父親是一個冶金工廠的廠長兼工程師,母親是一位大家閨秀,有很高的音樂修養。在富裕的家庭環境和母親的熏陶下,柴可夫斯基4歲就開始學習彈奏鋼琴,簡直對鋼琴達到了癡迷的程度,家裏人甚至都管他叫“小瘋子”。兩年之後,他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小鋼琴手”了。

由於當時藝術家的地位不高,父親強烈反對他把音樂當作主業。於是10歲的柴可夫斯基被送入彼得堡法律學校從事法律專業的學習。14歲的時候,不幸開始降臨。他的母親染上霍亂去世了,原本富裕的家庭也開始衰落。柴可夫斯基隻能到法院擔任法庭的書記員,靠微薄的薪金勉強度日。

8年之後,22歲的柴可夫斯基遇見了著名的鋼琴家魯賓斯坦。正好魯賓斯坦要在彼得堡開設俄國第一家音樂學院聖彼得堡音樂學院,於是柴可夫斯基便辭了職,考入了該學院的作曲係,跟隨魯賓斯坦學習音樂創作。他的畢業作品是以德國詩人席勒的《歡樂頌》為題創作的大合唱,上演後榮獲了畢業生大獎。在魯賓斯坦的邀請下,柴可夫斯基擔任了莫斯科音樂學院的作曲係教授。從此,柴可夫斯基便開始了他的音樂創作生涯。

但是,柴科夫斯基的人生尤其是情感遭遇,卻從來沒有一帆風順過。曾經有一個來自法國的演出團到莫斯科表演,其中一位女歌手深深為柴可夫斯基的音樂才華所打動,而柴可夫斯基也為她美妙的歌聲所傾倒。因為音樂的原因,兩個人走到了一起。女歌手要到世界各地區演出,兩人便鴻雁傳書書信往來。不久兩人就發展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然而柴科夫斯基卻又猶豫起來,在感情和事業之間不知道如何取舍,唯恐因為婚姻而荒廢了事業。這種猶豫與迂腐的態度令女方十分不滿。於是,在去西班牙演出的時候便迅速與當地的一個男子成婚。

愛人結婚了,新郎不是他。準新娘的閃婚讓柴科夫斯基措手不及,哀傷、痛苦,都不足以表達他當時內心的那種痛苦。他隻能將心中的痛苦通過最為熱愛的音樂表達出來。於是,那段時期,他有了源源不斷的創作。《第一弦樂四重秦》《第二交響曲》、歌劇《暴風雨》、《羅密歐與朱麗葉》、《鋼琴協奏曲》、《第三交響曲》、還有後來我們所熟悉的芭蕾舞劇《天鵝湖》,甚至是根據普希金的詩歌而創作的《葉甫蓋尼·奧涅金》、鋼琴套曲《四季》等。

再後來,女歌手再次來到莫斯科演出,柴可夫斯基沒有與她見麵,而是選擇獨自一個人,坐在包廂裏,靜靜地觀看台上的她。

柴可夫斯基繼續一個人進行著他的創作事業,直到有一天,一個名叫安托尼娜·米留克娃的女學生打破了他生活的寧靜。她為他的才華所吸引,深深為他沉迷而不能自拔,簡直可以說是到了非君不嫁的地步。女孩兒的執著終於打動了感情豐富的柴可夫斯基,兩人終於走進了婚姻的殿堂。可是瘋狂的追星行為往往不能帶來好的收場,當少女終於如願以償和偶像生活在一起的時候,才發現現實原來並不如想象中美好。更何況,這還是37歲的內心敏感而脆弱的音樂家以及一個才剛剛20歲的未諳世事的妙齡少女的組合。於是佳偶變怨侶,婚後不到10天,兩人就反目成仇。

絕望侵蝕了柴可夫斯基,他跳下了冰冷的河水,想要結束這波折的命運,但是他的弟弟發現了,將他救起。

兩次失敗的婚姻,給柴可夫斯基帶來了巨大的精神壓力,甚至有人懷疑他是同性戀。精神上極度崩潰的柴可夫斯基被送到國外療養。

在生活上,柴可夫斯基曾經得到一位梅克夫人的資助。梅克夫人是一位富翁的遺孀,她喜好音樂,精明強幹,曾經幫助丈夫富甲一方。在丈夫去世之後,她便守住莊園,安閑度日。當她聽到柴可夫斯基的《暴風雨》時,便十分青睞他的才華。於是,便答應每天資助他6000盧布,條件是柴可夫斯基每有新作品,必定首先給她過目,而且兩人隻能書信聯係,不能見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