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19世紀末(2)(1 / 3)

但是鮑羅丁的創作之路似乎並不順利,1867年喜歌劇《勇士》上演遭到失敗,1869年他的《第一交響曲》上演,巴拉基列夫指揮演出,首演失敗。同年他的《第二交響曲》上演也不成功。但是在李斯特的幫助下,他的作品得以在1880年於德國演出,鮑羅丁的名字終於出現在西方樂壇。

1869年,鮑羅丁開始創作大型體裁的歌劇《伊戈爾王子》,這是一部具有強烈民族主義精神的作品,鮑羅丁對其投入了大量的心思和心血,但是遺憾的是,他的精力被他所從事的科學事業而分割了,所以他最終竟沒有將這部作品全部完成。在他離世之後,他的朋友和夥伴們將他的事業繼續了下去。

1872~1887年,鮑羅丁創辦了女子醫科大學並在這所學校裏任教。1877年2月27日,在彼得堡參加一個盛大舞會時,鮑羅丁濡染心髒病猝發不久就去世了。去世後,他被安葬在亞曆山大·涅夫斯基公墓中穆索爾斯基的墓旁。他的墓碑上刻的是他生前音樂作品的主題和他研究的化學公式,向世人講述著他同時身為音樂家和科學家那不平凡的一生。

主要成就:

曆史上有很多音樂家,他們所學的專業和音樂沒有關係,最初學習音樂或者從事音樂都是在課餘,但是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往往就全身心投入到音樂領域當中,以此為生。但是明顯的,鮑羅丁與他們不同。他的職業是化學家,還是位特別稱職特別敬業的化學家,他是世界上最早製成苯甲酰氯的人。工作日裏,他埋頭於實驗室中,隻有在休息時間或者星期日才有時間從事音樂創作,因此,被稱為“星期日音樂家”。

英雄性和史詩性似乎永遠是鮑羅丁音樂作品中的主要主題。他的音樂往往帶有很強的民族性,有的甚至還帶有獨特的東方情調。在他的作品中,展現了俄羅斯人民的生活狀態與精神麵貌,歌頌了俄羅斯古代英雄人物的勇敢氣概。

1869年,在朋友的建議下,鮑羅丁參照俄羅斯史詩《伊戈爾遠征記》開始了歌劇《伊戈爾王子》的創作。這樣的作品充分符合鮑羅丁的民族主義精神,但是由於在創作的同時還得兼顧化學方麵的工作,因此腳本進展得很慢,直到他去世時,這部巨作還沒完成,而是由朋友繼續寫完。

歌劇《伊戈爾王子》描繪了古代俄羅斯伊戈爾王為複興祖國而鬥爭的故事,展現出了恢宏的曆史畫麵,有帶有深刻的抒情氣息。雖然沒有直接引用民歌,但是運用了俄羅斯民間哀歌的典型音和波洛維茲舞曲的節奏特色,灌注了鮑羅丁多年對俄羅斯民歌鑽研的心血。展現了古代東方民族粗獷慓悍的民族特性,並抒發了他深厚的愛國主義精神,憑借優美的旋律,精致的和聲,高貴宏偉的氣派和奔放的抒情技巧再現曆史的輝煌。歌劇中的詠歎調成為著名的唱段,優美的東方韻味的旋律以及動人的歌舞音樂,讓人回味無窮。

鮑羅丁的交響音詩《在中亞細亞草原上》,是為一副畫麵所寫的音樂。畫麵的題材是俄國曆史上的傳說,作品描述的是在中亞細亞草原上,一支商旅隊伍在俄國軍隊的保護下安全行過沙漠和草原的故事。旋律樸實動人,配器清新獨特。樂曲用小提琴在高音區的持續泛音,展現了大草原的廣闊無垠,空曠寂靜的特點。長笛和雙簧管吹奏出俄羅斯民歌旋律,使人聯想到一群駱駝和商隊從遠處行來。音樂在全奏中展開,表現出商隊和軍隊的融洽關係,逐漸消失在遠方。這部作品立意明確,結構簡練,小巧而優美,被鮑羅丁自己稱為“管弦樂音畫”。

他的《D大調第二弦樂四重奏》,也是充滿了俄羅斯民族風格的作品,旋律柔美,語言新穎,曲調抒情,真摯親切。第一樂章帶用了奏鳴曲式,洋溢著積極向上,催人奮發的精神。 第二樂章是充滿活力的諧謔曲。輕快明朗,而又柔和優美,對比鮮明。第三樂章用大提琴的淳雅優美和小提琴清新秀麗展開了對應,像戀人間的私語。第四樂章表現出了對光明的向往。音樂明快又抒情。

鮑羅丁的音樂審美帶有明顯的西方影響,但在追求民主、進步的世界觀驅使下,在追求俄羅斯和東方民族風情的藝術觀支配下,他的作品展現出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史詩性、抒情性的特征,為俄羅斯音樂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柴可夫斯基:旋律大師

國籍: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