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19世紀末(1)(1 / 3)

19世紀末,西方音樂史進入到了“近代音樂”時代。此時的歐洲處於和平時期,社會矛盾卻在不斷激化,各種新的藝術思想和流派也得到了各自不同的發展。在這一時期,出現了幾種較為有特色的音樂流派,除了浪漫主義音樂的持續發展之外,其中影響力比較大的還有印象主義、民族主義等。

印象主義是受到文學和繪畫藝術上的象征主義及印象主義而產生的一種音樂流派,也是音樂進入現代主義的開端。它運用了一種抽象的、超越現實的風格,更多地是通過描述一種印象或者感覺,傳達出一種朦朧的氛圍。

19世紀中期之後,隨著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運動的興起,民族民主意識的日益覺醒,在歐洲樂壇,尤其是東、北歐的一些國家當中,出現了一批振興本民族的音樂家。他們追求鮮明的民族特性,希望通過創作反映本民族的曆史,以本民族的人民生活為題材。用本國優秀的民間音樂素材表現愛國主義,因此他們的音樂帶有鮮明的民族風格。這批作曲家就構成了民族樂派。

19世紀末是音樂發展史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它是浪漫主義樂派向現代主義樂派過渡的橋梁,對近現代音樂的發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格林卡:農奴樂隊裏的音樂家

國籍:俄國

生卒年:1804-1857

全名:米哈伊爾·伊凡諾維奇·格林卡

職業:作曲家

代表作品:《伊萬·蘇薩寧》、《魯斯蘭與柳德米拉》、《行板與回旋曲》和《降B大調交響曲》、《威尼斯之夜》、《勝利者》、《降E大調鋼琴弦樂六重奏》、《祝賀之杯》、《阿傑爾》、《瑪加麗塔之歌》、《芬蘭灣》、《向祖國致敬》、《蘇格蘭主題變奏曲》、《卡瑪林斯卡亞》、《可憐的歌手》、《安慰》

生平簡介:

格林卡出身於俄國西部的一個富裕的地主家庭。他的家裏擁有廣袤的土地和莊園,小時候的格林卡便在莊園內靜謐的環境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在這裏,美妙的俄羅斯民歌伴隨他成長。農村的歌手,他的乳娘都會給他唱動聽的歌曲,小小的心靈便被那迷人的旋律所打動。

舅舅家裏有一支農奴樂隊,這支樂隊經常演奏西歐的音樂。格林卡就這樣慢慢接觸到海頓、莫紮特、貝多芬等人的作品,心中對音樂產生了強烈的興趣。後來,他不滿足於隻是一個聽眾的角色,於是開始向農奴音樂家們學習小提琴,甚至加入到樂隊當中。農奴樂隊給他帶來了無限歡樂。在樂隊演奏質樸優美的俄羅斯民歌的時候,他眼睛也不眨一下地一坐就是幾個小時,癡迷地傾聽。10歲的時候,這個小孩子竟然似模似樣地說:“音樂是我的靈魂”。在和農奴樂隊學習的過程中,格林卡與底層的勞動人民建立了親切的友情。他在童年時代聽到的民歌,也成為他後來創作的源泉。

14歲,格林卡被送入了聖彼得堡貴族寄宿學校,藝術事業一下子開闊了。他能夠在課餘時間去劇院觀看歌劇、欣賞音樂會,參加貴族們的家庭音樂會,接觸到了更多更廣泛的音樂作品。求學期間,格林卡跟外籍音樂家菲爾德學習鋼琴、小提琴以及和聲,開始接受了較為正規的音樂教育。當時,新興資本主義力量不斷發展壯大,十二月黨人的自由進步思想也廣為流傳,影響了學校的一些教師和學生的思想。格林卡的文學老師丘赫爾也是十二月黨人,對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並且通過這位老師,格林卡認識了普希金,從此兩人結下深厚友誼。

從學校畢業後,格林卡先是去了高加索。那裏秀美的自然風光,樸素的民風和別具特色的民間音樂舞蹈,都給格林卡提供了之後創作東方特色的音樂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格林卡回到故鄉之後,又再次投身加入到農奴樂隊,進行演奏和指揮。他的管弦樂方麵的知識進一步得到加深和鞏固。

20歲的格林卡在彼得堡交通部擔任公職,但是他將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音樂活動當中。通過聽音樂會、跟隨歌唱家學習聲樂、參加音樂沙龍等活動,他認識了許多誌同道合的朋友,自己也逐漸成為出色的鋼琴家和歌唱家。格林卡的興趣也慢慢轉向了作曲,他開始認真地學習作曲理論,以古典主義樂派的音樂為基礎進行模仿和創造,創作出了一批質量比較高的作品,如《F大調弦樂四重奏》、《F大調鋼琴變奏曲》、《降E大調夜曲》等。同時還有一些諸如《可憐的歌手》、《安慰》等浪漫曲作品。

格林卡深深感覺到,俄國沒有真正屬於自己的音樂和音樂家。上流社會的貴族們欣賞的是西歐的音樂,歌劇院上演的節目也隻有意大利的歌劇,而俄國自身的民歌和民族音樂卻被壓製和漠視。格林卡從心底想要創作出屬於自己民族的風格音樂。而想要俄羅斯的音樂得到世界的承認,便不能故步自封停留在現在的水平上,要真正掌握世界頂尖的作曲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