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浪漫主義時期(11)(3 / 3)

但是回到英國之後的戴留斯,還得麵對現實,依舊呆在父親的公司裏學做一個商人,在寫字樓裏,戴留斯如坐針氈。終於有一天,戴留斯在報紙上看到了佛羅裏達州的情況。於是他懇求父親讓他去佛羅裏達種樹。麵對兒子的懇請,父親猶豫再三,他看出兒子的誌向不是要做一個商人,而是要從事音樂。於是他在佛羅裏達買下了一片種植園,讓戴留斯在美國可以安生。

父親所買的種植園位於偏僻的索拉諾,那裏靠近聖約翰斯河,得到充足水源的滋潤,戴留斯被那裏未經破壞和掠奪的原始美所征服。於是他在這裏過起了自由自在的日子,看黑奴們唱歌,跳舞,閑暇時候還可以去河裏捕鱷魚,日子輕鬆自在,便萌生了創作的念頭。他想要開始作曲,但是作曲需要鋼琴,偏僻的索拉諾竟然找不到一架鋼琴。於是,戴留斯便到周圍比較大的城市當中去尋找。在尋找鋼琴的過程中,戴留斯結識了一個來自紐約的管風琴手,他叫做托馬斯·沃德。兩人一見如故,沃德便教授戴留斯學習和聲和對位,成為戴留斯的良師益友。

半年之後,戴留斯認識到,如果想要成為一個真正的音樂家,就不能一直呆在索拉諾這種偏僻的地方過著輕鬆自在而與世隔絕的日子,而要走出去,積極開展自己所熱愛的事業。於是,戴留斯在1885年離開了索拉諾,逐步在弗吉尼亞的丹威爾的一間女子學校中獲得了一份教授音樂的工作。戴留斯待人和藹可親,彬彬有禮,學校裏無論老師和同學都非常喜歡這個英國小夥子。他會用鋼琴彈奏一些自己創造的小曲給大家聽,他的小提琴技術更是在小城裏引起了轟動。

就這樣,戴留斯很快成了小城的音樂名人。很多人都慕名將自己的女兒送到這所學校,交到戴留斯手底學習。其實戴留斯並不滿足於當一個音樂老師,他有更加偉大的抱負。沃德在教授他的時候說過,他應該去萊比錫音樂學院接受正規的音樂教育。現在戴留斯賺到了足夠的錢,有這個能力實現夢想了。

1886年夏,戴留斯回到歐洲,順利考入萊比錫音樂學院。學校裏教授的音樂理論枯燥乏味,戴留斯就利用暑假的時間去旅行。在萊比錫音樂學院,戴留斯結識了格裏格。格裏格聽到了戴留斯創作的管弦樂作品《佛羅裏達組曲》之後,對其大加讚賞。戴留斯將在種植園的時候聽到的黑人音樂舞蹈節奏加入了這首管弦樂曲中,使作品更具特色。在格裏格的影響下,戴留斯的父親終於同意兒子從事音樂事業,並給了他經濟上的資助。此時,戴留斯更加堅定了自己要成為優秀作曲家的想法。

不久之後,戴留斯來到了法國巴黎,巴黎是當時歐洲的音樂中心之一。在那裏,他認識了許多藝術家,接觸到了印象樂派的音樂,這對他之後的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1897年,戴留斯與傑爾卡·羅森結婚,羅森帶來了一筆豐厚的嫁妝。這讓戴留斯更加沒有後顧之憂,能夠安心創作。由夫人出資,戴留斯在一個靠近楓丹白露的偏僻小村購買了住宅,婚後兩人就在這裏定居,過起了與世無爭輕鬆悠閑的日子。

1899年5月30日,戴留斯的作品首次在倫敦進行演出。演出之後,隻有一位評論家對他的作品大加讚賞,甚至評價戴留斯為“大不列顛的傑出兒子!”而事實是,輿論的廣泛導向說這部作品“矯揉造作”、“粗糙”等等。初次嚐試便遭遇到失敗,戴留斯遭受了莫大的打擊。心灰意冷的他選擇將自己再次與世隔絕起來,他拒絕和任何人進行交流,甚至要等到晚上天黑之後才肯出家門散步。直到他逐漸成名之後,這樣冷漠的態度還是沒有改變,戴留斯依然少言寡語,依然足不出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