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浪漫主義時期(11)(2 / 3)

1908年,馬勒在奧地利杜布拉赫的村莊度假期間,看到終年積雪的阿爾卑斯山,不禁感慨萬千,因此寫成了一部以中國唐詩為歌詞的大型作品《大地之歌》。塵世生活所引起的緊張、煩惱的傾訴,以至於借用中國的唐詩來寄托淒涼落魂的情感,這些在他的作品《大地之歌》中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一直以來,馬勒對音樂和詩歌有特殊的愛好和理解。他認為,在藝術的領域裏,音樂是觸及人類心靈的,應該排在第一位。而接下來就應該詩歌排在第二位。在經曆了痛失愛女,身染重疾,事業屢遭挫折之後,他也憤世嫉俗、產生了悲觀情緒,但是依然熱愛自然,熱愛生命。馬勒在德譯唐詩中找到了表達這種複雜思想的情緒,並將他們轉化成了音樂形式,將這種淒涼的情感借助於《大地之歌》表現出來。《大地之歌》共六個樂章,一、三、五樂章由男高音獨唱,高亢激昂,展現了人生快意;二、四、六樂章由女低音或男中音獨唱,娓娓道出人生哀愁。歌詞采用中國唐朝詩人李白、孟浩然、王維等人的七首詩。作品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人生及時行樂與人生苦短的矛盾。

馬勒的交響樂作品向來以龐大的樂團編製而著稱,使他的交響曲具有更多表現自己情感的空間。他的交響曲中加入了對人生的思考,表現了音樂當中的哲思。其中《第八交響曲》是規模最大的一部作品,交響樂隊規模龐大,還包括場外樂隊和合唱隊,因此這部作品又被稱為“千人交響曲”。這部交響曲幾乎是對馬勒以前幾部交響曲的總結,它包括兩大部分,總體上渲染了宇宙般宏偉的氣魄,對真、善、美和人間的歡樂進行了人情的謳歌。

在交響曲中,馬勒充分發揮每件樂器的獨特性能,形成了絢麗的配器效果,瞬息萬變、色彩紛呈。馬勒還根據音樂內容的需要,擴展樂曲的結構,展現了樂曲豐富的內涵,在形式上具有構思宏偉的特點,隻有規模龐大的巨型交響樂隊才能演奏。在音樂風格上,他的交響曲中又有一些攪拌尖銳刺耳的音色,不成調性的曲調,不協和的音程等怪誕的形象,反映了他在現實中的痛苦心態,也體現了19世紀末的一種音樂風格。

戴留斯:業餘愛好成就的音樂家

國籍:英國

生卒年:1862-1934

全名:弗裏德裏克·戴留斯

職業:作曲家

代表作品:《生之彌撒》、《春日聞杜鵑初啼》、《驪歌》、《夏日之歌》、《海漂》、《生之彌撒》、《佛羅裏達組曲》、《告別之歌》

生平簡介:

1862年1月29日,戴留斯出生在英國的紡織業重鎮——布雷福德,父親是一位旅居英國的德國羊毛經營商,曾經出資籌建了音樂會,還和小提琴家約阿希姆是舊識,十分喜愛音樂。但是他還是希望兒子能夠成為一名商人。戴留斯幼年受過一些鋼琴和小提琴方麵的教育,也表現出了相當出眾的音樂天才。後來,戴留斯到艾塞沃斯商學院學習,在那期間一直堅持學習小提琴,並到一些音樂會的場合進行演出。

1881年,戴留斯遵從父親,到父親的公司上班,擔任記賬員和銷售員等職務。戴留斯在經商方麵沒有展現出過多的才能,為了讓他得到更加全麵的商業鍛煉,父親就派戴留斯到德國薩克森一家呢絨經銷商那裏當學徒。對商業並不熱心的戴留斯並沒有過多地關注商鋪裏的事情,反倒將時間和精力用在了聽歌劇和交響音樂會上。戴留斯享受著德國更加濃厚的音樂氛圍,欣賞到很多高水平的演出,偶爾有次,他聽到了《紐倫堡名歌手》。之後,便下定決心要走音樂這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