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埃爾加創作了熱情而莊重的《威風堂堂進行曲》。這是一首非常適合在重要儀式上演奏的曲目,因此又被稱作《第一號儀式進行曲》。後來還作為愛德華七世的加冕進行曲的旋律。直到現代,西方高校的畢業典禮上還一直以它為背景音樂,學生們在這支旋律的音樂聲中領取文憑。音樂開始用一個短小的引子作為開始,然後便是威風凜凜的主題音樂華麗地展現,樂曲中還穿插了帶有民謠風格的旋律,成為優美感人的中段。多年來,這部進行曲還一直是電視中不列顛皇室鏡頭的必不可少的配樂。可以說,這段旋律在英國的地位,幾乎與國歌一樣神聖。
埃爾加熱愛英國的自然風光,在第一交響曲首樂章的引子中就可以體會到。平靜、大氣,讓人不僅聯想到蘇格蘭延綿的崇山峻嶺。音樂氣勢恢宏,積蓄了飽滿的力量,催人奮發,振奮人心。
埃爾加鍾愛於管弦樂作品,他認為,即使有些音樂通過鋼琴演奏起來不那麼動聽,通過管弦樂來演奏也會變得悅耳。埃爾加的管弦樂創作能讓人得到全然不同的美妙感受。在音樂裏包含豐富的質感,既有優美的旋律,又有高貴的氣質、神奇的想象力。
埃爾加的《第二交響曲》就能夠將人們引入一個感慨萬千的世界當中。交響樂中很少有一開篇便是澎湃激動的主題,但是《第二交響曲》就這樣獨出心裁。在奏鳴曲的形勢下,產生了巨大的能量和生機勃勃的效果。簡短的主題中蘊含悠長的氣息。大提琴的聲音柔和溫存,典雅柔美,中提琴和木管樂器,勾起了人們的懷舊情愫,隱隱潛藏著幾分躁動不安。弦樂群將人們引入悲傷的情緒,莊嚴有力。音樂富有表情,令人無限感慨。中間插段的音樂節奏緩慢,情調悲傷,明暗變化的長旋律線,編織成節奏自由的對位。回旋曲短小生動,旋律熠熠生輝,在動力的樂章中選擇了熱情強烈的結尾,給人以巨大的感官衝擊力。
《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是在艾裏絲離世後,埃爾加所創作最後的一部大型作品。傑捷克的作曲家德沃夏克十分重視這部作品,認為這必將是最偉大的作品,他親自演奏,並由埃爾加指揮。整部作品中,管弦樂隊部分力量較少,由獨奏部分持續音樂。第一主題采用敘事性樂章,第二主題由單簧管、大提琴交替對應,音樂建立在一個靜謐的氣氛上。這部協奏曲延續了埃爾加的大氣,音樂激切熱烈,但是又有浪漫唯美的憂傷氣息。
音樂的構思極為開闊,似乎展示了創作者宏偉的心胸。第一場高超翩然而至的時候,如果暗夜中忽降了光明,在接下來寂寥的聲音當中,有了戲劇般的轉折。音符如音樂家的心那般敏感,憂傷,不安,深情。
馬勒:最為高大的音樂形象之一
國籍:奧地利
生卒年:1860-1911
全名:古斯塔夫·馬勒
職業:作曲家、指揮家
代表作品:《大地之歌》、《第八交響曲》、《悲歎之歌》、《旅行者之歌》、《青春之歌》
生平簡介:
1860年7月7日,馬勒出生於波西米亞的一個猶太家庭裏。當時的捷克正遭受奧匈帝國的異族統治,馬勒一家屬於不太受歡迎的德語小群體。而猶太人,又處於當時各民族的最底層,更加不受歡迎。這樣的出身,讓馬勒從小就受到社會的排擠,也造成了後來的馬勒極端缺乏歸屬感。
馬勒的父親出身卑微,多年的努力之後,略有起色,成為一個小商人。馬勒的母親是肥皂商的女兒。他們共生下14個孩子,但由於家境貧寒,大部分孩子都早逝了。馬勒的哥哥出生之後不久也死掉了,於是排行第二的馬勒其實上就是家裏最大的孩子。後來舉家搬到伊赫拉瓦。伊赫拉瓦是個熱鬧的商鎮,在那裏,馬勒自幼就接觸到了街頭的歌謠等民間音樂元素。
4歲的時候,馬勒發現了祖父母留下的鋼琴,立刻就展開了學習。他的彈奏技術進步很快,6歲參加了鋼琴比賽,8歲就教別的孩子彈鋼琴,是當地的音樂“神童”。馬勒熱愛音樂,但卻被學校批評為經常走神、學習不專心,功課成績不佳。為了提高他的學習成績,家裏人將他送到布拉格的一所學校,但是馬勒在那裏生活得並不快樂,於是不久之後又回到了伊赫拉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