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浪漫主義時期(9)(1 / 3)

1856年,舒曼在瘋人院中去世了。關於勃拉姆斯和克拉拉之間的流言蜚語愈發瘋狂,造謠重傷的言語愈演愈烈。但是在這時,勃拉姆斯卻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意外的決定。他,選擇了離開。在閑言碎語麵前,勃拉姆斯沒有害怕,但是麵對克拉拉時,他感受到了她心底對舒曼的深情厚誼,那份感情是別人永遠代替不了的。更何況,克拉拉是他的師母,是他的恩人,這種戀情是道德所不容許的,他的理智克製了激情。於是,他走了,但卻沒有放下。

他默默地資助著克拉拉的演奏事業,他為她寫了無數封情書卻沒有寄出過一封。他默默地關注著她,在有生之年兩人卻從來未曾再見過一次麵。他寫好的每一份樂曲手稿都會寄給她,卻從來沒有去打破她生活中的那份平靜。他一生沒有結婚,將全部精力投入在音樂當中。在離開克拉拉後,他開始創作《C小調鋼琴四重奏》,曆時20年,期間反複修改。這部作品承載著他對愛情的全部紀念和珍貴回憶。

時光飛逝,轉眼之間到了1896年。已經63歲的勃拉姆斯形色匆匆地登上了一列火車,他要奔赴法蘭克福參加一位故友的葬禮。但是天意弄人,他踏上了一列開往相反方向的列車,離他的目的地、離他想要見的人,愈來愈遠。當勃拉姆斯趕到法蘭克福時,葬禮早已經結束。他甚至不能送克拉拉最後一程。在克拉拉的墓前,他靜靜地拉起小提琴,像每場演出一樣地投入地演奏著,隻是這一次,不會有掌聲,聽眾唯有墓裏的她。不知道那時的勃拉姆斯心中有沒有哭泣,空曠的天地間隻有小提琴聲傾訴著這份跨越40年的愛戀。

主要成就:

勃拉姆斯的生平並不引人矚目,但是他在音樂上的藝術成就卻讓人仰視。

他的作品中鮮明地保留了德奧古典音樂傳統,並集合歐洲各民主音樂的精華,可以算是19世紀浪漫主義樂派的複古者。他的作品往往既有嚴謹的結構,又充滿了飽滿的情感思想。

雖然勃拉姆斯的交響曲作品隻有4首,但是卻被譽為貝多芬之後最偉大的交響曲作家。他繼承了貝多芬交響樂的恢弘氣勢,在交響曲的創作當中,還采用了複調技術。他的《第一交響曲》尤為突出,甚至有人將其稱之為貝多芬的《第十交響曲》。樂曲之中包含了喜怒哀樂各種複雜的情感,表現出了時代的風貌。在最後一個樂章當中,勃拉姆斯引用了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勃拉姆斯的創作總是抱著嚴謹務實的態度,尤其在交響曲的創作方麵更是一絲不苟,認真準備。這一部交響曲從開始創作到完成,用21年的時間。

1879年,勃拉姆斯獲得了德國布雷斯勞大學名譽博士的稱號。同年,他最疼愛的教子——舒曼與克拉拉夫婦最小的一個孩子費利斯,去世了。經曆了悲喜兩重天的境界,從天堂到地獄,勃拉姆斯對人生的悲喜有了更深層次的感悟。他創作了音樂情緒高低起伏變化迅速的《g小調狂想曲》,將快樂與悲傷的情緒進行了強烈的對比和迅速地轉換。讓觀眾在音樂陡然的大起大落中,感受著勃拉姆斯矛盾的心境。樂曲的呈現不放在黯淡的g小調上,更加適宜宣泄內心的悲喜交加。流暢的曲調,優美的音調,讓人心曠神怡。鮮明的節奏,簡潔的旋律,使音樂整體擁有強烈的感染力。

勃拉姆斯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被認為是音樂史上最偉大的小提琴協奏曲之一。樂曲帶有濃厚的民間田園風格,不論技巧還是曲風都有十足的貝多芬遺風。在這部作品中,勃拉姆斯在曲式上進行了大膽的創新。第一、三樂章奔放有力,粗獷有勁,震撼人心,帶有濃厚的交響曲特性。第二樂章由管弦樂器緩慢展開,透露出荒涼的氣息。勃拉姆斯在安詳沉穩與熱情激昂之間實現了完美的結合,達到了平衡。

《匈牙利舞曲集》是勃拉姆斯所創作的廣為世人所知的樂曲集。這一係列樂曲,於1852年開始創作,1869年開始出版。在維也納,勃拉姆斯見到了當地的吉普賽音樂並對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記錄了許多相關音樂的旋律。《匈牙利舞曲集》大部分由吉普賽音樂改編整理完成,體現了匈牙利民族音樂與吉普賽音樂的結合。曲集中的21首曲子,全部是“四手聯合彈奏”的鋼琴短曲。節奏變換自由,旋律當中有豐富的裝飾音,帶有即興發揮的感覺。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質量都很優秀。

勃拉姆斯的代表作《德意誌安魂曲》開創了安魂曲音樂的一個新的境界,更加富於人性。勃拉姆斯虔誠地信仰信教,這首安魂曲的唱詞采用德語,是他從《聖經》當中精心摘錄選編而成的,整部作品渾然天成,不落痕跡。音樂在哀傷、哀悼之間有一種超然的從容與淡然,使人對信仰、生死得到更高程度的認識——因為有信仰的存在,生死之間便沒有了難以逾越的鴻溝,靈魂得到永生,希望與信念仍將繼續。能夠毀滅的隻是肉身,信仰是永恒的。創作前後曆時11年,本來隻有4章。創作的過程當中,勃拉姆斯經曆了母親去世的巨大哀痛,又增加創作了兩章,在第五章中加入了女高音獨唱的片段,寄托了對母親的無限哀思。1868年,這部合唱作品完成了,從此音樂史上又多了一部經典之作。勃拉姆斯也憑借這部作品登上了事業的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