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浪漫主義時期(7)(1 / 3)

威爾第:意大利革命的音樂大師

國籍:意大利

生卒年:1813-1901

全名:居塞比·威爾第

職業:作曲家

代表作品:《茶花女》、《奧賽羅》、《弄臣》、《唱遊詩人》、《命運的力量》、《納布果》、《阿依達》、《倫巴底人》、《厄爾南尼》、《阿爾濟拉》、《列尼亞諾戰役》

生平簡介:

1813,威爾第出生於意大利帕爾馬的隆高勒。他的父親是旅店的老板,也是位雜貨商。因為家境貧寒,父親便讓他去布塞托一個鞋匠巴霍·茲家裏居住。在那裏,威爾第受到了全城最好的音樂教育,他開始學習管風琴,並到鎮上管弦樂團工作。1832年,威爾第想要進入米蘭音樂學院學習時,卻遭到了學院的拒絕。關於被拒的原因,可謂眾說紛紜,有人說,原因無他,隻是因為他的年齡已經超過了14歲。也有人說,因為威爾第穿著簡樸,一身農民打扮,使米蘭音樂學院給他的通知上寫到他不具備音樂才能……無論哪一種原因,對於苦心向學的威爾第來說,這種結果似乎都太過殘忍。好在威爾第沒有輕言放棄,而是開始積極跟隨歌劇院的樂師學習對位法,並著手寫他的第一部歌劇《貝爾托》。這部歌劇問世之後,馬上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威爾第開始聞名於世。

1836年,威爾第與與巴霍·茲的女兒結婚了,婚後兩人有了兩個孩子,但是不幸的是,這兩個孩子都過早地夭折了。1840年,妻子也因為瘟疫而不幸去世,他嘔心瀝血創作的《一日國王》也遭遇到了失敗,這些給威爾第帶來了沉重的打擊。但是他還是憑著堅強的毅力接受了生活帶給他的一切不幸。1842年,他創作出了歌劇《納布果》。這部劇在米蘭史卡拉歌劇院上演,大獲成功,為他贏得了空前的盛譽。從此威爾第一躍成為意大利知名的作曲家。

音樂家的性格當中或多或少都有一種執拗倔強,這種脾氣讓他們有自己的堅持和想法,保留了他們與眾不同的氣質,也往往使他們的作品得以脫穎而出。但是像威爾第那樣執拗孤僻的人,在音樂家中還是少見的。或許是因為過早地承受了生活中的太多打擊,30歲的威爾弟一直保留著冷傲孤僻、執拗倔強的性格,他不愛說話,甚至不愛同別人打交道。生平唯一的愛好,隻有一件,就是“歌劇”。成名之後,他依然保持著旺盛的創作激情,但是他卻將之稱為“服苦役的年代”。慢慢地,他進入到創作的高峰期,1847年的《麥克白》成為他創作風格的轉折點,他開始通過音樂來反映人物心理深處的表現。接下來的3部歌劇《弄臣》、《唱遊詩人》與《茶花女》,奠定了他在意大利歌劇界的大師地位。

8年的時間裏,威爾第創作了12部歌劇。如此快節奏和高強度的創作生涯對任何一位作曲家來說都是難以承受的,所以在一段時間之後,威爾第的創作能力似乎也大不如從前,頗有些江郎才盡的感覺。1861年,威爾弟受到彼得堡皇家劇院經理的邀請,要他專門為俄羅斯帝國首都寫一部歌劇。他創作的歌劇《命運的力量》於1862年在彼得堡上演,但是這部歌劇可能比起他的之前的聲名來,就有些遜色了。1866年,威爾第和第二任妻子朱塞平娜來到巴黎,開始歌劇《堂卡洛斯》的創作。1867年,這部歌劇進行了首演,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和宮廷人員都出席了這次首演,但是演出的過程當中,氣氛十分冷淡。

1870年,威爾第受邀為歌劇《阿依達》作曲。他以驚人的速度完成了歌劇《阿依達》,而恰在此時,普法戰爭爆發。雖然歌劇完稿,但是由於戰爭的限製,服裝、背景、舞台道具等設備都不能準備齊全,歌劇不能及時上演。對威爾第來說,不能在舞台上同觀眾見麵的歌劇就是沒有誕生的歌劇,他痛苦極了。雖然在1871年,《阿依達》在開羅得到了首演的機會,但是那時候作曲家的熱情已經被衝淡了,他對這次首演沒有太關心。當首演取得成功之後,他也沒有表現出激動的情緒。《阿依達》表達了作曲家對流逝的青春歲月的追憶,成為威爾第生命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晚年的時候,威爾第對莎士比亞的著作《奧賽羅》產生了莫大的興趣,他對這個故事心醉神迷,渴望著將這部作品用自己的力量改寫成歌劇,期待有一天能夠讓它在舞台上同觀眾見麵。於是從1879年開始,威爾第開始了長途跋涉般的創作曆程。最終1887年,《奧賽羅》在斯卡拉劇院正式上演,得到了觀眾們的巨大歡迎,反響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