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爾斯塔夫》是他創作的第二部喜歌劇。在創作的時候,威爾第似乎從這部作品當中又找回了年輕時的激情,短短的時間裏便寫出了3個本的曲譜。《福爾斯塔夫》也是威爾弟創作的最後一部歌劇。雖然創作的時間極為短暫,但是這部作品仍然不失為一部標準意義上的傑作。
1897年11月14日,威爾第的第二位夫人朱塞平娜也去世了,80高齡的威爾第衰老而孤寂,生命的力量在他的體內一點一滴流逝,餘下的人生裏除了等待,便隻有回憶。1901年1月27日的淩晨,這位老人也終於走完了他的人生,臨死的時候,他沒有認出身旁的任何人。生前的成就贏得了去世後的尊榮,為了不驚擾這位老人,市政府下發了命令,在路上鋪上秸稈,以免過往的車輛發出噪音。1901年2月,威爾第的骨灰移至由他自己出資建造的養老院的小教堂裏。
主要成就:
威爾第所處的時代,意大利正處於反抗奧地利統治的革命浪潮之中,威爾第創作了一係列歌劇作品以及革命歌曲等鼓舞人民的鬥爭意誌,因此又有“意大利革命的音樂大師”的稱號。威爾第一生創作了20多部歌劇,在他的作品裏你可以感受到意大利的民間音調和效果豐富的管弦樂,他的作品往往通過繪聲繪色地描寫刻畫人物的性格和內心世界,具有強烈感人的力量。
他的歌劇《弄臣》根據雨果的諷刺戲劇《國王尋歡作樂》改編。故事講述了麵貌醜陋駝背彎腰的宮廷弄臣裏戈萊托欺人和被人欺的故事。裏戈萊托經常給公爵曼圖亞出謀劃策,幫他勾引他人妻女,惹起了眾怒,於是對他展開報複,讓他不自覺地誘拐了自己的女兒吉爾達。裏戈萊托發現情況之後,雇傭了刺客前去刺殺公爵,結果卻不曾想女兒成了替死鬼。作曲家十分重視歌劇的戲劇成分,通過音樂將劇中人物的感情變化和人物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部作品裏,威爾第寫了一首很短的前奏曲,用冰冷的銅管音色奠定了全劇的悲劇氣氛。用玩世不恭的曲調來凸顯公爵高傲輕浮的性格特征,用美麗動人的詠歎調反映了少女對愛情的向往。一方麵,弄臣是個可笑的小醜模樣,而另一方麵,在女兒麵前,他又是一個慈父的形象。在他和女兒交談的場景時,作曲家為這個溫馨的場景設計了一段感人的二重唱,表現了父女之間的深厚感情。這時候的主人公弄臣和宮廷裏的形象判若兩人。
第四幕中,威爾第為公爵的角色創造了一首輕鬆活潑的抒情歌《女人愛變卦》,可以說是對這位情場浪子的最佳寫照。據說當時威爾第為了防止這首歌在首演之前外泄,在最後一次排練時才拿出曲譜。演出時這首歌大受歡迎,被反複要求“再來一次”,很快流行了起來。
全劇的樂曲搖曳生姿,展現了神秘、宿命的悲涼,如同悠遠的夢境。精彩的旋律搭配了小醜式的任務,成為了作品的主導,也是威爾第的精彩所在。
完成於1887年的四幕歌劇《奧賽羅》是威爾第在擱筆10年後創作的一部天才之作。作品的腳本根據莎士比亞的著名悲劇寫成。這部歌劇當中,威爾第以豐富飽滿的音樂形象再現了莎士比亞原著裏壯麗動人的故事,歌劇運用了他一向精煉的手法,並吸取了瓦格納“音樂劇”的獨特創作手法,強調發揮了樂隊的表現功能,將各種樂器音色高低明暗、輕重緩急應用得恰到好處,又絲毫沒有影響歌聲的清晰程度。
整部作品的旋律深刻又富有感情,和聲巧妙更有號召力和親和力。總之,這部作品對歌唱表演者的演唱功力、演技和整個樂隊的團結協作能力要求非常高,因此被認為是“最難表演的歌劇”之一。威爾第通過音樂對人物性格的描寫刻畫十分到位,在第三幕和第四幕當中分別用兩場詠歎調將奧賽羅多疑的性格和英雄氣概詳細地描繪出來。
歌劇《茶花女》創作於1853年,是根據法國作家小仲馬的小說《茶花女》改編而成的。《茶花女》集中了威爾第中期作品的特點,用細膩的音樂生活刻畫人物的內心情感,並借助音樂的力量展現了悲劇的主題,讓人感動不已。歌劇通過女主人公薇奧列塔的人生悲劇,鞭笞和揭露了上流社會的虛偽腐朽的道德觀,因此最初在歌劇舞台上上演時,引起了人們的謾罵與職責,導致失敗。但是經過了時間的洗禮和曆練,這部作品日久彌新,最終成為世界歌劇界的知名劇目。其中第一幕的歌曲《飲酒歌》輕鬆優雅,熱烈活潑,成為流傳甚廣的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