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浪漫主義時期(6)(1 / 3)

瓦格納:歌劇奇才

國籍:德國

生卒年:1813-1883

全名:威廉·理查德·瓦格納

職業:作曲家、劇作家、指揮家、哲學家

代表作品:《湯豪舍》、《羅恩格林》、《漂泊的荷蘭人》、《浮士德序曲》、《尼伯龍根的指環》、《特裏斯坦與伊索爾德》、《黎恩濟》、《紐倫堡的名歌手》、《帕西法爾》

生平簡介:

瓦格納於1813年5月22日出生於德國萊比錫。出生後不久,父親就去世了。第二年夏天母親改嫁給一位多才多藝的戲劇演員路德維希·蓋雅爾,全家遷往德累斯頓。11歲的時候,瓦格納開始學習演奏鋼琴。瓦格納的繼父在德累斯頓的一家劇院中工作。從小瓦格納可以自由出入劇院,並經常陶醉在舞台上的戲劇表演之中。耳濡目染,竟對戲劇產生了更加濃厚的興趣。特別是在欣賞了韋伯親自指揮的歌劇《魔彈射手》之後,更加迷戀上了戲劇。瓦格納14歲就寫出了一部戲劇《萊巴爾德與阿德萊達》,這是一部長達五幕的大型悲劇,明顯帶有莎士比亞的風骨,水平之高令人驚歎。

1828年,在萊比錫布商公所的音樂會中,瓦格納第一次聽到了貝多芬的作品,立即被音樂當中那種熱力四射積極向上的進步精神所打動。他感受到了音樂力量的偉大,體會到音符之中所隱藏的無窮的魅力。1829年,瓦格納又在萊比錫劇院欣賞了貝多芬的歌劇《費德裏奧》,歌劇當中那史詩般壯闊宏大的音樂,使他深深為之著迷,從此瓦格納便以貝多芬為音樂之路上的偶像,開始了他的音樂事業。1830年,他就創作了喜悅四重奏和鋼琴奏鳴曲等作品。

1831年,瓦格納考入萊比錫大學,拜音樂家魏恩裏為師,學習和聲、對位等音樂知識。瓦格納展現了驚人的學習能力,很快能夠將這些理論應用於實踐當中去。1832年,瓦格納創作了《C大調交響曲》。後來這部作品得以在萊比錫上演,演出獲得成功,瓦格納開始在音樂界有了知名度。1833年,應劇院的邀請,瓦格納擔任了威爾茨堡劇院的合唱指揮。不久又先後在柯尼堡和裏加歌劇院擔任指揮。工作為瓦格納提供了大量學習的機會,他接觸到了更廣範圍的音樂及歌劇作品,並且有機會將自己的創作搬上舞台得到實踐鍛煉,提高了歌劇創作能力。這段時間,他創作了兩部歌劇:《女奴》和《禁止戀愛》。相對於後來的那些著作來說,這兩部早期的作品略嫌幼稚,但它們奠定了瓦格納歌劇創作事業的基礎。在柯尼堡劇院工作期間,瓦格納與女歌劇家米娜·普蘭納結了婚。

1839年,瓦格納來到了仰慕已久的歐洲文化中心巴黎。巴黎人才濟濟,瓦格納沒有機會讓自己的作品上演,為了糊口他甚至得依靠抄譜賺錢。雖然生活貧困,瓦格納的創作決心卻沒有動搖。他全力以赴地進行著創作,在巴黎停留的3年時間裏,完成了《浮士德序曲》、《漂泊的荷蘭人》等作品。這一時期,他結識了李斯特、柏遼茲等眾多音樂家,音樂視野進一步開闊。

1842年,瓦格納的歌劇《黎恩濟》有機會在德累斯頓歌劇院上演,瓦格納便回國進行積極地籌備。4月,《黎恩濟》上演並引起了巨大的轟動,瓦格納從此一舉成名,被任命為德累斯頓劇院的指揮,他的另外兩部歌劇《漂泊的荷蘭人》與《湯豪舍》也得以在德累斯頓劇院上演。

1848年,瓦格納投身德國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當中,熱情謳歌了這場革命,戰鬥到第一線。革命失敗之後,瓦格納遭到了通緝追捕。瓦格納開始了逃亡生活,在魏瑪他得到了李斯特的幫助,憑借一份假造的護照,離開了德國。

1849年秋天,瓦格納到達蘇黎世,在朋友的救濟下度日,依然堅持寫作和作曲,並積極參與各項演出中的指揮。期間,也收到倫敦愛樂協會的邀請擔任音樂會的指揮,但是薪水很低。1852年至1855年間,瓦格納染上了瘧疾,生魂更加困頓,可以說是貧病交加。1858年8月17日,瓦格納與妻子移居威尼斯。1859年夏末,瓦格納完成了《特裏斯坦與伊索爾德》的全部創作,來到巴黎,努力爭取回國的許可。成功得返祖國之後,瓦格納就開始創作歌劇《紐倫堡的名歌手》,並到維也納等大城市中指揮音樂會。1863年,瓦格納在俄國的彼得堡和莫斯科舉行音樂會,獲得極大成功,並得到一筆可觀的收入。

1864年5月瓦格納結識了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得到了他的賞識。在1866年,瓦格納到瑞士創作完成了歌劇《紐倫堡的名歌手》的創作。這部歌劇於1868年6月21日在慕尼黑首演。之後,在輿論的壓力下,瓦格納便回到了瑞士。1876年,路德維希二世為挖個建造了拜雷特劇院,作為演奏瓦格納歌劇的專門演出場地。1877年,瓦格納開始著手創作《帕西法爾》,這是他人生當中的最後一部作品,因為疾病的困擾,這部作品直到1882年方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