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劇展現了宗教信仰與情欲之間的鬥爭和矛盾,序曲當中就表現出了宗教的森嚴和肅穆,使人聯想到唱著聖歌的朝聖者們步履平靜緩和地走著。序曲中部是節奏較快的奏鳴曲,試圖展現維納斯和一眾女仙們的妖媚,充滿了神秘的色彩。之後,這兩種主題的音樂相互交織相互伴隨著,最後在朝聖者高歌“哈利路亞”之中結束,充滿了神秘主義、英雄主義和宏大的場麵。
《羅恩格林》是一部三幕浪漫歌劇,它進一步明確了戲劇的象征意義,將音樂與戲劇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聲樂部分擁有了更加自由的旋律風格,完全去除了曲式上的限製,實現了音樂是戲劇的表現手法。為了形象地塑造出主要人物的性格,充分運用了主導冬季,憑借管弦樂的技巧使作品成為有機體。瓦格納在這部作品中使用了簡潔明了的前奏曲式。
《羅恩格林》中共有3首前奏曲,第一首前奏曲描繪出格拉爾的聖域氛圍,莊嚴、肅穆、聖潔;第二首是表現陰謀的氛圍,充滿了陰暗晦澀的感覺;第三首用了熱鬧歡樂的前奏,展現了婚禮的喜慶氣氛。相同的場景由相同基調的曲調相連接,增強了主導動機的重要性,進一步豐富了音樂的含義與內容,也使整部作品具有了統一的主題。 甜美浪漫的前奏曲不禁令人對遠方的格拉爾殿堂浮想聯翩,連李斯特也稱讚道這似乎是在:“被彩虹所照的淺藍波濤中”。除了第一首前奏曲,這部劇還有其他著名的樂曲如《婚禮大合唱》、《報出姓名之歌》以及《和天鵝告別之歌》等。
《紐倫堡的名歌手》現在往往被簡稱為《名歌手》,描寫了中古時代德國紐倫堡的風土人情,展現了當時的民族意識。騎士施托爾青格希望在歌唱比賽中取勝,得到進入歌唱公會的資格,並娶金匠的女兒愛娃為妻。但是天不從人願,他的試唱沒有取得成功。但是主人翁並沒有氣餒,他憑借一首新穎的歌曲最終打敗了競爭對手,並如願娶到愛娃。通過這一人物角色,瓦格納表現了突破傳統,渴望進步的藝術思想。瓦格納甚至沒有用到當時的流行音樂曲風,而是用喜劇的氛圍來呈現現實社會和人的自然天性,清新活潑,人物具有立體感。他還采用了全音階對位法,將大調定為基調,歌詞全部用散文的形式完成,是非常具有創新意識的一種突破。
瓦格納深受貝多芬音樂的鼓舞,在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影響之下,他創作了《浮士德序曲》。這首序曲是《浮士德》當中的第一部。本來瓦格納想將它呈現為交響曲的形式,但是結果卻成為了短小精悍的序曲曲式。雖然篇幅短小,但是主題不斷變化交織在一起,充滿了變形的色彩,上下滑動的小提琴音型,短促的跳躍節奏,衍生出激動的情感。
序曲部分開始的主題呈現出低音,緩慢沉重,之後走向高音,旋律略帶傷感。音樂主題接著變形,形成了具有新的感情色彩的第三主題,上下滑動的小提琴音型創作出激動飽滿的感情情緒,在喧鬧的鼓聲之中,序曲結束。在奏鳴曲式中,音樂主題也在不斷的變化之中,情感呈現激烈狀況,跳躍的斷奏產生了戲劇般的效果。
《黎恩濟》是瓦格納的第三部歌劇作品,這時候他的創作風格已經成熟,作品具有豐富而強烈的戲劇感染力,舞台效果華麗絢爛。故事講述的是14世紀中葉的一個悲劇。羅馬的護民官黎恩濟帶領羅馬市民反抗貴族們的殘暴統治,謀求自由,但由於誤會卻被市民們殺死,沒有了領頭人,羅馬市民們謀求自由的行為也隨之失敗。在音樂方麵,瓦格納為迎合法國觀眾的審美需要,強調了絢麗的效果,用了強烈複雜的管弦樂,呈現給人們充滿新意的旋律和精巧的合奏,使整部作品帶有戲劇般強有力的魅力。
《帕西法爾》是瓦格納的最後一部作品,劇情充滿了傳說的色彩,音樂莊嚴肅穆又不失華麗,展現了瓦格納嫻熟的音樂技法。管弦樂的編製浩大,半音階和全音階的轉化手法巧妙而獨特,因此不僅沒有產生混亂的感覺反而會有精細巧妙的音響效果,充分發揮了各種樂器的特色,並且將這種特色完美地結合到一起,突出了不同主題的感覺,沉重的,輕靈的,壯麗的,合唱和各種管弦樂之間的搭配所產生的美感,已經超過了其他作品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