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浪漫主義時期(6)(2 / 3)

1881年春,瓦格納參加《眾神黃昏》的柏林公演時,突發心髒病,從此身體狀況每況愈下。1882年,瓦格納在拜雷特劇院參加了《帕西法爾》的首演,還親自指揮了最後一場演出。這是他人生中最後一場演出。1883年2月13日,瓦格納因心髒病複發死於威尼斯。

瓦格納雖然去世了,但是他的音樂作品卻對後世產生了很深的影響。據說希特勒也曾為他的作品而感動得流淚,隻怨恨無緣得見這位上個世紀的天才。

人們在提到某位音樂家的作品時,往往會結合到本人的思想進行討論,音樂家的思想確實會對他的創作產生重要的影響。瓦格納青年時期的思想比較狂熱激進,但是在1848年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失敗之後,他開始接受叔本華的悲觀主義以及你才的超人論等。在晚年的時候,瓦格納甚至還接受了宗教神秘主義思想。很多人在聽瓦格納音樂的同時要提到他的思想,無可否認音樂家本身的性格與思想對其創作的作品有著很大的影響。瓦格納的青年時期,其思想主要傾向於“德意誌”,他受到費爾巴哈和巴枯寧的影響,寫過許多狂熱激進的文章,甚至參加過德累斯頓的革命。1848年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失敗以後,瓦格納逐漸接受了叔本華的悲觀主義論調以及尼采的超人論等思想,50歲生日的那天,他甚至想要自殺。晚年的時候,瓦格納也受到宗教神秘思想的影響。

由於瓦格納存有反猶太主義的思想,以色列國內從不上演瓦格納的作品。因為瓦格納在政治、宗教方麵的種種複雜性,也使他成為歐洲音樂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

主要成就:

瓦格納是音樂史上堅定的歌劇藝術改革者,為了實現自己的藝術理想,他百折不撓,以始終不渝的精神不懈地奮鬥著。他既反對當時意大利歌劇中空洞的聲樂技巧,也反對當時法國歌劇中表麵的華麗堆砌。他的主張是,音樂應該和戲劇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歌劇應該為宣傳進步的理想服務。他創建了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叫做音樂劇。

1849年之前,瓦格納就已經開始實踐他的改革理想,從他創作的《漂泊的荷蘭人》、《湯豪舍》和《羅恩格林》三部歌劇中就可以看出來。1849年以後,瓦格納又對格局的改革從理論角度和美學角度方麵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寫了《藝術與革命》、《未來的藝術作品》等著作,詳細闡明了自己的藝術觀點和改革思想。

瓦格納認為,音樂劇必須是一個完整的藝術作品。因為神話故事往往有發人深省的寓意,可以通過音樂來表達其引發的思想情感,所以在他看來,音樂劇的題材最好是來自於神話。音樂劇的歌曲也是應該是自由的,而不必被形式上的東西所束縛,不必限於宣敘調、詠歎調什麼的“唱段”歌劇,也不拘泥於節奏,旋律要形成連續的整體,樂劇當中幾乎沒有分曲,劇中的感情不會冷卻。

瓦格納進行改革的重點是樂隊部分,樂隊在他的音樂劇當中起到支柱一樣的作用,既可以體現戲劇的內容,又可以進行預示、評論,通過樂隊的音響效果,可以實現將劇情和角色完美地呈現在觀眾麵前。他擴大了歌劇中管弦樂隊的編製,增強了樂隊的表現力,使樂隊成為表達劇情內容的得力工具。

歌劇《漂泊的荷蘭人》表現了一直在海上漂泊的荷蘭人的陰鬱特色,和海上風暴環境的迷幻描寫,偶爾還流露出一些輕鬆愜意的情調。序曲帶有帶有海洋的動機用管弦樂的聲音詳細生動地刻畫出了暴風雨下的海洋怒浪滔天的恐怖駭人景象,使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感受到自然界那種強大無所不催的力量。

除了對環境和景象的生動描寫之外,瓦格納還特別注重對人物的內心情緒的細致刻畫。激怒的樂聲仿佛是站在驚濤駭浪裏的荷蘭人的身影,聽眾似乎可以聽到他內心的咆哮。之後是平靜而略有漣漪的平和曲調,似乎是荷蘭人暫時找尋的內心的平和,瓦格納在這部作品,找回了自信,顯示出了不凡的創作功力。

歌劇《湯豪舍》是德國浪漫主義歌劇走向浪漫主義樂派的巔峰之作,也格式歌劇走向音樂劇的橋梁。它取材於中世紀的德國敘事詩,采用了超自然的基本要素。故事講述了一位歌手湯豪舍被維納斯的愛情所迷惑,進入迷宮,然後祈求教皇赦免他的罪過。但是在1845年德累斯頓大劇院進行首演的時候,並沒有得到觀眾的接受。大家對他的許多新的嚐試都表示不理解,舒曼也說:“這裏沒有旋律”。直到後來,這部作品才慢慢為大家所理解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