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浪漫主義時期(5)(1 / 3)

主要成就:

舒曼的音樂作品中,鋼琴曲和歌曲的比重最大,他的鋼琴作品顯現了他深厚的文學功底,通常以浪漫主義詩人的詩歌為歌詞內容,以充滿詩意的歌詞表達人物內心的反映,體現詩歌的內在意境,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鋼琴的表現手法。因此被稱為“詩人音樂家”。他繼承了舒伯特的浪漫主義鋼琴音樂風格,通常將幾首歌曲組合成套曲,作品富於幻想和抒情。

他的作品體裁豐富,其中包括了交響曲、序曲、協奏曲,弦樂、鋼琴重奏曲,鋼琴奏鳴曲以及歌劇等等。

他的鋼琴作品集《童年情景》,通過13首短小精悍的曲子從各個側麵展現了兒童豐富的生活情景,不管是遊戲場景,還是孩子神態表情或者心理動作,都是絲絲入扣,展現了生動活潑的兒童形象。但是這部作品決不僅僅是為兒童創作,更為成年人所喜愛,那是對童年時光的回憶。動人的旋律,富有情趣的描寫刻畫,能夠讓人回歸自然,回歸童年,觸及到心底最柔軟的部分,也不由地發出深深喟歎,時光一去不複返,忍不住便心生惆悵。

《童年情景》當中的13首曲子都有屬於自己的標題,“奇異的故事”、“捉迷藏”、“孩子的請求”、“無比的幸福”……光是從名字當中,也能看出這些作品當中的靈動。在《木馬騎士》當中,形象地描摹了兒童騎在木馬上前後搖動的節奏。《捉迷藏》一曲,節奏快速,旋律閃動,表現了孩子們玩遊戲時的開心快樂的情緒。其中的《夢幻曲》是令人耳熟能詳的的名曲,旋律簡單,主題見解,但是跌宕起伏,錯落有致,婉轉輕盈,如夢如幻,浪漫的幻想之中帶有朦朧的美感,具有迷人的抒情風格,因此經常被改編為獨奏曲,用各種樂器所演奏。

完成於1845年的《a小調鋼琴協奏曲》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整部曲子主題鮮明,層次分明,分為3個樂章:第一樂章采用了奏鳴曲式,突出了感情豐富的快板,主題由a小調過渡到C大調,由壓抑的情緒過渡到慷慨激昂的感情色彩上,轉換鮮明,堅韌有力。第二樂章采用了間奏曲形式,突出了優雅的行板。節奏加快,感情甜美柔和,結束後直接進入到第三樂章。第三樂章依舊是奏鳴曲形式,加入了弦樂器,主題采用了舞蹈性的旋律,活潑而有氣勢,在華麗的高潮中結束。

《狂歡節》是一部由21首曲子組成的套曲,展現了舒曼音樂上的批判和顛覆精神。《狂歡節》借用了狂歡節化妝舞會的傳統,並添加了字謎遊戲。每個曲子描述了一個舞會上的人物形象,這組套曲結構自由,每個短曲都活潑生動,但是又和主題密切統一,和以往動輒架構龐大的鋼琴套曲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特點。音樂充滿了精巧的構思,體現了作曲家藝術方麵的革新精神。

《曼弗雷德》序曲是舒曼為英國詩人拜倫的詩劇《曼弗雷德》所創作的16段配樂的序曲,構思巧妙深刻,發展了較多方麵的主題。引子便帶來神秘的感覺,主題充滿了主人公的黯然神傷。第一主題由奏鳴曲形式表現主人公的激動熱烈的內心情緒,第二主題由小提琴走出,表現了溫柔的感覺。人物的形象呈現交響式的發展,他憂鬱的情緒、內心的矛盾,都磅礴欲出。而結尾,卻以平靜落幕,將引子再現。

舒曼是一位傑出的音樂評論家,他的《新音樂雜誌》抨擊了腐朽沒落的藝術思想,宣傳和推動了進步的音樂創作思想,同時扶持了當時尚未成名的一些藝術家,如肖邦、勃拉姆斯等人,為浪漫主義音樂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他的音樂論著有《論音樂與音樂家》等。

李斯特:鋼琴之王

國籍:匈牙利

生卒年:1811-1886

全名:弗朗茲·李斯特

職業:作曲家,鋼琴家

代表作品:《匈牙利狂想曲》、《唐·山喬》、《塔索》、《浮士德交響曲》、《但丁交響曲》、《帕格尼尼練習曲》、《西班牙狂想曲》、《梅菲斯特圓舞曲》、《愛之夢》、《安慰》,《前奏曲》、《馬捷帕》、《聖伊麗莎白傳奇》、《基督》、《格蘭莊嚴彌撒》、《匈牙利加冕彌撒》、《旅行歲月》、《唐璜的回憶》

生平簡介:

李斯特於1811年10月22日生於匈牙利肖普隆州的多布良(今雷丁)。當時匈牙利是奧匈帝國的一部分,李斯特的父親是匈牙利人,給貴族家庭做管家。母親是奧地利的日耳曼族人。李斯特6歲起,便開始跟隨愛好音樂的父親學習音樂,尤其對民間音樂十分感興趣。9歲時,就舉行了個人的公開演奏會並在演奏會上進行即席創作發揮。有一次因為表現太過優秀,有幾位觀眾甚至慷慨地讚助給他6年的學費。於是李斯特便和父親一同前往維也納,拜貝多芬的學生側爾尼為師學習鋼琴,並拜訪了名師學習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