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之夢》是李斯特的鋼琴夜曲作品,收錄了3首歌,都是根據他自己的作品改編而成。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第三首《愛之夢》。這首歌原來共3段,第一段和第三段有相同的曲調,柔和平靜,如夢如幻。第二段則慷慨激昂,並且運用了轉調的技術手法,使情感表達更加跌宕起伏,張弛有度。改編之後的鋼琴小品,更加體現了李斯特的溫柔抒情的性格,描繪了愛情的甜美動人。樂曲開始是一段輕柔吟唱的旋律,充滿了無限的柔情和甜蜜。第二段情緒持續高漲,激情迸發,激烈高亢,是如火如荼般熾烈的愛情火焰。第三段有回到了夢幻般的主題,展現了對愛情的依戀和不舍,餘音嫋嫋。
他的另一鋼琴曲集《聖誕樹》是在音樂會上比較少見的作品,但是12首作品當中,每部都代表了李斯特不同時期的音樂創作風格和所呈現的不同的精神風貌。
《匈牙利狂想曲》是李斯特傑出的代表作,是狂想曲這一音樂形式的成功典範。狂想曲是一種器樂幻想曲,樂曲有廣闊宏大的氣概,同時也有民族音樂的因素。李斯特的作品中充滿了民族進步主義,帶有鮮明的民族色彩。《匈牙利狂想曲》也不例外,這些作品以匈牙利民歌為基礎,結構簡潔,主題豐富,展現了質樸鮮明的音樂形象,形成了自然與藝術的完美統一。《匈牙利狂想曲》中的第二首匈牙利民間舞曲《恰爾達什》為素材,既包含了獨舞的音樂,又包含了雙人舞的音樂。作品形式自由,別出心裁,是較為出彩的一篇。李斯特在曲子中突出表現了鋼琴的華麗效果,使鋼琴的音色得到各個最完美的發揮。
李斯特在交響詩創作方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第八交響詩《英雄的葬禮》,寄托著李斯特對在匈牙利民族解放戰爭中犧牲的烈士的沉痛哀悼和深切懷念。他將1830年創作的《革命交響曲》中一些素材應用到這部作品當中。他大量使用了定音鼓和軍用的各種大鼓、小鼓等打擊樂器,使樂隊的打擊樂效果得到了加強,凸顯了英雄的形象,使人聽來熱血沸騰,壯懷激烈。
作品先用小鼓由弱引到強,引出了管弦樂的哀鳴之聲,仿佛在為無數前仆後繼的英烈們悲鳴與哭泣。鍾聲敲響,仿佛送葬的隊伍在慢慢行進,管弦樂再次發出悲鳴,高亢激昂。隨著小鼓有序地滾奏,樂隊慢慢出現了柔和溫暖的旋律,當情緒逐漸高漲之時,戛然而止,似乎這種溫情遭遇到了現實的寒冷而被粗暴地打斷。這種感覺溫暖從容的旋律得以再一次出現,然後表現出了勃勃的生機,好像希望的種子頑強地從逆境中抬起頭,以更加柔韌更加動人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麵前。音樂的節奏也在忽然之間變得急促,代表希望的力量逐漸得到了累積和壯大,慷慨的激情如火焰般噴射。樂曲在沉重遲緩的節奏中結束,如同死亡留下的回音,將哀慟深深留在了人們的心底。
李斯特的交響詩《塔索》從歌德的歌劇當中受到啟發,主題音樂來自於意大利威尼斯的船歌,描述了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偉大詩人塔索勝利與悲哀的兩種複雜情緒。全曲采用三部曲式,運用主題和變奏的形式,插入小步舞曲,旋律優美,中間有哀傷的船歌和夜曲旋律表達杯具的感情,用鋼管樂的號召傳遞積極向上的情緒,通過音樂中鮮明的個性和突出的對比,生動地反映了塔索生前的痛苦和死後的殊榮,從性格上刻畫人物形象。
在宗教題材音樂方麵,李斯特也有許多偉大的作品。音響華麗,展現了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時代感。其中,創作於1857-1862年間的清唱劇《聖伊麗莎白傳奇》更是他偉大的宗教代表作之一。這部作品講述了匈牙利公主聖伊麗莎白建起了濟貧院,幫助貧民和病人,扶危救世的故事。民間關於聖伊麗莎白的傳說很多,李斯特遵從自己的內心信仰也選擇了這個故事作為創作素材。李斯特用朗誦加歌唱的曲調,構建了緊張的矛盾和衝突,實現了詩歌作品與宗教精神的完美和諧。序曲中,李斯特運用了純淨的和聲來襯托宗教曲調,表現了神聖純潔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