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浪漫主義時期(5)(2 / 3)

維也納是音樂之都,在這裏,李斯特見到了樂聖貝多芬。1822年的一次演奏會上,李斯特根據貝多芬指定的主題即席創作演奏,得到了貝多芬的極大好評。貝多芬走上台,熱情的擁抱了這位後起之秀,並且輕輕親吻了他的額頭。李斯特感動不已,將這視為他音樂生涯的洗禮。

1823年,李斯特隨雙親來到巴黎,本打算進入巴黎音樂院學習,但是因為他是外國人而遭到拒絕。幸運的是,李斯特得到了機會跟隨當時有名的音樂家雷哈、巴埃爾學習音樂。在巴黎期間,他結識了雨果、柏遼茲等浪漫主義風格的名流,在創作風格上也受到他們的影響。他的音樂帶有標題,首創了交響詩這一音樂體裁。1825年創作了歌劇《唐·山喬》,並在巴黎大劇院上演。李斯特開始在法國各地和倫敦經常舉行表演,獲得很高的聲望。

1827年,李斯特父親過世,為了扶養母親,李斯特開始授課。這一時期,李斯特開始廣泛結交社會名流,逐漸產生了革命傾向。1830年,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在巴黎演奏,令李斯特觸動很大,使他在鋼琴演奏上也有想要表現的狂想曲。1835年起,一直到1847年,李斯特在維也納等歐洲10多個國家舉行演奏會,受到各國人民的熱烈歡迎。特別是29歲那年,他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國,為自己的同胞演奏,匈牙利人民隆重熱情地迎接了他。他到全國各地演奏,處處受到同胞們的熱烈歡迎,使他非常感動。1842年,與瓦格納相識,並在事業上給予瓦格納莫大的支持。

1848年1月,李斯特到德國魏瑪定居,擔任了魏瑪宮廷指揮,不再登台演奏,而將精力投入到作曲和音樂評論方向的事情。同年,李斯特寫了第一部彌撒曲,采用了簡單的伴奏,將不和諧的和聲運用到聖詠風格之中,由此便產生了奇妙的效果。在這之後,創作出了著名的12篇交響詩以及《浮士德交響樂》、《但丁交響曲》等作品,並經常來往於羅馬、布達佩斯之間。他憑借自身的職位,來宣傳自己的音樂主張,倡導了一種既有戲劇性又有交響性的一種“未來音樂”。

1854年,李斯特把一些和他誌同道合的音樂家們組織起來,建立了“新魏瑪協會”。這一時期,他的音樂創作有著豐富的色彩和氣勢輝煌的音響效果。1861年他又進一步建立了“全德音樂家協會”,在協會的支持倡導下,他們演奏了幾乎所有大師的著名作品,而且還包括他的若幹首交響詩、鋼琴協奏曲、交響曲等。1856年,開始創作交響詩,並根據拉馬丁的一首小詩創作了《前奏曲》。1859年,辭去了指揮一職。1861年遷居羅馬,開始信奉天主教。1865年,李斯特決定潛心投入到宗教事業當中,便到修道院做了修士,同年裏,他創作了第三部彌撒曲《合唱彌撒》。這部作品的伴奏部分簡單柔和,隻是作為合唱聲部的重複而出現,用古老樸素的旋律和音色結合創新的和聲呈現了獨特的效果。1873年又回到了魏瑪。1875年他創建了布達佩斯國立音樂院並任院長。1886年7月31日李斯特因肺炎死於拜羅伊特。

主要成就:

李斯特像一位神奇的魔術師,憑借複雜而出色的技巧,充分發掘出鋼琴的各種音響功能,豐富了鋼琴這種樂器的表現力,甚至可以利用鋼琴創造出管弦樂的效果,極大地推動了鍵盤音樂的發展。他創作了大量的標題交響樂,創造出交響詩這一結構自由、文學表現力強的音樂體裁,音樂中的和聲語言緊緊吸引住聽眾的注意力。他能夠敏捷地抓住瞬間的感覺,通過演奏的指尖將這種感覺傳達給聽眾。自由轉調的演奏手法使他的音樂氣勢恢宏,充滿了華麗的風格,這也為無調性音樂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建立了浪漫主義音樂原則。因此,李斯特獲得了“鋼琴詩人”的美譽。

李斯特希望能在鋼琴上營造出管弦樂中的氣勢,並希望能夠借助鋼琴創作表達出更深刻的音樂意境。他的音樂大多華麗、大膽,生機勃勃,感動到現場的聽眾的情緒。他創作了《前奏曲》、《匈牙利》等13部交響詩以及19首《匈牙利狂想曲》和12首鋼琴練習曲。

李斯特的作品風格和他的演奏風格如出一轍,都是氣勢宏偉,富有詩意。作於1839年的《第一鋼琴協奏曲》,由四個連續不間斷的樂章構成。這些樂章主題之間密切聯係,結構上聯係緊密,但是樂章構成相當自由。這部曲子對演奏者的鋼琴技巧要求相當高,要求鋼琴的音樂效果可以足夠壓倒整支樂隊。管弦樂的處理巧妙,突出它的室內樂特點。最有心思的是,這部曲子裏還運用了三角鐵作為樂器,因此這首協奏曲又被稱為“三角體協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