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浪漫主義時期(4)(1 / 3)

生平簡介:

肖邦1810年3月1日生於波蘭中部的小鎮熱拉佐瓦·沃拉,後來全家搬到了華沙。父親是波蘭籍的法國人,在華沙一家中學擔任教授法語的工作,母親是波蘭人。肖邦從小就表現出驚人的藝術天賦,尤其是對波蘭的民族音樂,他有著與生俱來的狂熱愛好。6歲起,肖邦開始跟隨母親學習鋼琴,7歲就展現出了他的即興作曲能力,創作了第一首作品B大調和G小調波蘭舞曲,1818年8歲的肖邦就在一次慈善音樂會上登台演奏,在華沙,他被人們成為“第二個莫紮特”。

1822年起,肖邦跟隨約瑟夫·艾爾斯內學習音樂理論、鋼琴演奏和作曲。16歲時,肖邦進入華沙音樂學院作曲班。1827年,肖邦發表了第二部作品《B大調鋼琴和管弦樂變奏曲》,不到20歲已經成為華沙公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音樂評論家舒曼也曾對肖邦的作品給予極高的評價。到19歲時,肖邦已經創作了兩首鋼琴協奏曲。1829年至1831年間,肖邦在華沙、維也納和巴黎各地舉行了多場音樂會,他的演出受到了音樂界的高度評價,他本人也被認為是“音樂地平線上最閃亮流星中的一顆”。

1830年肖邦創作了兩部鋼琴協奏曲。這兩部作品也是他這一時期最為重要的作品,透露著歡快明朗的氣息,音樂帶有鮮明的民族色彩。《第一鋼琴協奏曲》末樂章主題帶有強烈粗獷的舞曲風格,《第二鋼琴協奏曲》末樂章主題則帶有優美樸素的馬祖卡舞曲風格,但是同一年,為反對外國勢力瓜分波蘭,波蘭爆發了起義。戰火一起,肖邦無法回國,隻能暫時在國外逗留,最終在1831年移居到了法國巴黎。雖然身在國外,但是肖邦對祖國和家鄉的熱愛之情卻絲毫未曾改變,他創作了《b小調諧謔曲》以表達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和對故鄉親人們的思念之情。

移居到巴黎後,肖邦也深深地愛上了這座城市,他認為巴黎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從此便開始了他的新生活。在巴黎,他跟隨法國籍德國的鋼琴家和作曲家卡爾克布雷納學習鋼琴,但是沒過多久,他便對老師的教學方式不能適應,因此課程隻持續了1個月的時間。此後,他便經常參加音樂會的演出,靠演出賺錢維生。一開始,他的收入寥寥無幾,日子也較為艱難,演出所得隻能勉強糊口。但是沒過多久,他的音樂才能便引起了人們的矚目,許多名門望族便慕名前來向他學習鋼琴演奏,通過音樂會、作曲和教授鋼琴課,肖邦逐漸有了穩定的收入,不再為生計擔憂,與同時代的音樂家相比,在物質方麵已經相當不錯了。

肖邦交友廣泛,在巴黎期間結識了許多文藝界的重要人物,如德國詩人海涅、匈牙利音樂家李斯特等。在1834年的萊茵河音樂節上,他見到了門德爾鬆,立刻有了惺惺相惜的感覺,大師們相互之間交流切磋,相談甚歡。在國外,肖邦深深地記掛著國內的同胞,經常為同胞們募捐演出,但是卻不熱衷於為達官顯貴表演,具有高尚的情操。1837年,沙皇俄國要授予他“俄國皇帝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也被他嚴辭拒絕了。

1838年,肖邦遇見了特立獨行的法國女作家喬治·桑,似乎找到了情感上的最佳交流對象。在喬治·桑位於諾昂的莊園裏,兩人度過了一些平靜快樂的日子,愉快的心境下,肖邦創作了大量作品,著名的波蘭舞曲《英雄》也是在這段期間完成的。

1846年兩人的關係破裂,肖邦的創作開始出現衰退趨勢。波蘭民族運動屢遭失敗,故鄉親友離世,健康狀況不斷惡化,這一切都使他晚年生活非常孤寂。其中,最令他難以承受的便是思鄉之苦,他痛苦地將自己稱為“遠離母親的波蘭孤兒”。1848年,他去到了英國,進行了他最後一次的演奏會。1849年10月17日,在巴黎的寓所裏,肖邦走完了他的生命旅程。臨終,他囑附親友將自己的心髒運回祖國波蘭。他的墓上,被灑了一抔來自故鄉的土,使他得以安葬在故鄉的泥土之下。

主要成就:

肖邦是波蘭音樂史上最重要的鋼琴家,他一生沒有離開鋼琴,全部的創作大多是鋼琴曲,被譽為“鋼琴詩人”。有4部敘事曲、26首前奏曲,27首練習曲,3部奏鳴曲,還有協奏曲、幻想曲、奏鳴曲等等。

他遭遇波蘭亡國,不得不在國外度過餘生。於是他的作品裏有很多愛國主義的情緒,抒發了自己對故鄉波蘭的思念。肖邦的作品一向沒有標題和情節,但大都細膩精致,富有歌唱性,能激發聽眾無限的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