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浪漫主義時期(3)(1 / 3)

1821年,在父親的命令下,他前往巴黎進醫科學校學醫,但是他對醫學實在沒有什麼興趣,於是在1822年申請了學習音樂並開始創作歌劇。1823年,他開始跟隨勒絮爾學習,在此期間創作出一部清唱劇。由於對音樂有無限的執著和熱愛,柏遼茲不顧家人的反對,甚至不惜與家庭決裂,離開了醫學院,在1826年進入巴黎音樂學院,正式拜師雷哈和勒絮爾。勒絮爾曾為法國大革命譜寫過不少音樂作品,柏遼茲因此也受到了進步思想的洗禮,創作了《希臘革命康塔塔》,表達了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的支持。

1827年,柏遼茲在奧德翁劇院觀看英國肯布爾劇團表演的《哈姆雷特》,結果一下子愛上了劇中扮演奧菲利婭的愛爾蘭女演員哈裏特·史密森。強烈的感情持續了很多年卻得不到回應,在1830年,柏遼茲創作了《幻想交響曲》,副標題為“一個藝術家生涯中的插曲”。這是第一部標題交響曲,傾訴了他對史密森的濃濃愛戀,也是作曲家用交響樂的形式為自己的感情經曆所創作的自傳。演出之後,《幻想交響曲》獲得了極大成功,它標誌著交響樂的一次革新,甚至引發了一場轟動音樂界的革命。因此,柏遼茲被認為是法國激進浪漫主義樂派之父。同一年,柏遼茲憑借《莎丹那帕爾》被巴黎音樂學院授予羅馬大獎。

因為愛情的瘋狂,柏遼茲創作了《幻想交響曲》,但是現實中的他卻隻能在絕望中和另外一位女鋼琴家訂婚,之後便去了意大利留學。然而,命運再次戲耍了他,沒過多久,他的未婚妻又嫁給了別人。孤單的柏遼茲隻能自己一個人在意大利漂泊著。

1832年,柏遼茲結束了意大利的留學回到法國,也許上天感念於他的一份癡情,終於又讓他再次見到了朝思暮想的史密森小姐。10個月之後,兩個人在巴黎的英國大使館舉行了婚禮。多年的夙願得以達成,意氣風發的柏遼茲開始了他藝術創作的旺盛時期,他留學過程中所接觸的風土人情盡數融入創作當中,產生了一係列偉大的作品。其中包括1834年完成的《哈羅爾德在意大利》,1839年完成的戲劇交響曲《羅密歐與朱麗葉》和1840年的第四交響樂曲《葬禮與凱旋交響曲》。在這些交響曲當中,柏遼茲都注入了新穎的配器效果,讓人耳目一新。

令人遺憾的是,美滿的婚姻關係並沒有長久的維持下去。1841年,柏遼茲的婚姻破裂了,他開始與歌唱家瑪麗·雷西奧同居。1842年起,柏遼茲旅居歐洲各國,開始在德國、英國和意大利等地奔波遊曆,先後擔任了倫敦歌劇院和新興愛樂樂團的指揮。1854年,柏遼茲再婚。1856年開始了歌劇《特洛伊人》的寫作,直到1858年創作完成。這部歌劇由於規模太過龐大而沒能在劇院上演。1860-1862年完成他的最後一部歌劇《比阿特麗斯和本尼迪克》後就再沒寫作。1866年,他被邀請到維也納指揮他的作品《浮士德的沉淪》,1867年,來到俄羅斯,在聖彼得堡指揮了6場音樂會。1868年還帶病堅持到摩納哥和突尼斯演出,結果返回巴黎之後病情加劇。1869年3月8日,柏遼茲在巴黎去世。

主要成就:

柏遼茲是法國浪漫主義樂派的代表人物,創作了4部交響曲、3部歌劇、6首管弦樂序曲以及一些聲樂、器樂作品。柏遼茲的作品融合了浪漫主義精神,和對民主茲有的追求,以及標題音樂技法、絢麗的配器,曲式嚴謹,技巧純熟,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柏遼茲的一生是在物質生活極為困乏的情況下度過的,因此,在他的作品當中,也常常流露對現實的不滿和憤慨,表現了小資產階級的“叛逆精神”。

柏遼茲作品中占首要地位的是交響樂。他的交響曲繼承了貝多芬交響樂的傳統,同時又大膽創新,致力於標題音樂創作和“固定樂思”的創作手法。用標題交響樂與古典交響樂相區別,使音樂和文字進一步相結合,在交響曲的開頭和每個樂章都加上標題,強調音樂的標題性內容。力圖將文學中的形象用音樂表現出來,同時使器樂的表現更加深刻具體。在他看來,音樂的標題可以加深聽眾對音樂的理解。對比過去的那種音樂隻為少數人服務,隻為少數人聽懂的藝術思想來說,這是一種更加進步的藝術思想,更加為平民服務藝術思想。他還令樂隊編製進一步擴大,增添了交響樂新的音色和宏大雄偉的效果。

他的代表作《幻想交響曲》被認為是音樂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的標題交響曲,是那個時代的先鋒代表作品。表現了個人愛情的狂熱、絕望、幻想,根據他本人的經曆創作完成。全曲大約有50分鍾,描述了一位失戀的藝術家吞服了嗎啡意圖自殺,但因劑量不足而陷入沉睡,因此做了各種各樣的夢,這些夢發展為5個樂章,間接反映出柏遼茲感情上的彷徨無助與思想上的苦悶。交響曲中有一個主題貫穿於整部曲子,象征了愛人的熱情,被柏遼茲稱為“主導樂念”,能夠讓聽者能音樂的整體概念有清晰的掌握。這部作品,無論從標題音樂創作還是交響樂配器兩個方麵,都為後來的浪漫主義音樂創作打下了基礎。舒曼對這部作品憑借頗高,李斯特將它改編成鋼琴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