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維瓦爾第任教幾十年的歲月裏,大量音樂作品源源不斷地從他的鵝毛筆端流淌出來,最出色的還是他的器樂作品。他一生寫了近500首協奏曲和73首奏鳴曲,其中相當一部分在他在世時就出版了。在威尼斯發表過兩部奏鳴曲集,分別是1705年發表的12首三重奏鳴曲和1709年的12首小提琴奏鳴曲。之後,維瓦爾第在1711年發表了協奏曲集《和聲的靈感》,這部作品為他贏得了歐洲範圍內的名聲。直到1729年他共寫有12部曲集,第三部之後的作品都在阿姆斯特丹印製。其中最著名的是1725年的《和聲與創作之爭》,當中前四首即是著名的《四季》。另外,其中的第五首《海上風暴》、第六首《愉悅》和第十首《狩獵》帶有濃鬱的巴洛克風格,意境深遠,也是非常美妙的曲子。
1713年,維瓦爾第完成了第一部歌劇《奧托尼在維拉》。從此他似乎想往歌劇的方向發展,但是他一生所創作的近50多部歌劇中,存世的隻有21部。所以,人們更為欣賞的是他的協奏曲。
1718年,維瓦爾第遷移到曼圖亞,擔任音樂會主持並創作歌劇。1721年,多次在羅馬逗留,兩次在教宗麵前演奏,因此贏得了大量的歌劇和宗教音樂的委托。1726年他以聖安格洛劇院音樂總監的身份返回威尼斯。這一次,身為作曲家和提琴演奏家的他重新贏得了全歐洲人的敬仰。
18世紀中葉,歐洲音樂正經曆著一次巨大的變革,巴羅克時代複雜費解的複調音樂正逐漸被單純自然的主調音樂所取代,而維瓦爾第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1728年,維瓦爾第似乎已經開始“反擊”,他出版了第9部曲集《裏拉琴》。比起貴族化風格的作品來說,他更有自由民的思想,有些早期古典主義的風格。1730年左右,維瓦爾第在風格上進行了更徹底的變化,將從前的巴洛克風格轉向優雅,但似乎不怎麼成功,聽眾們漸漸對他的音樂失去了興趣。1730年,維瓦爾第出版最後兩集協奏曲作品,這兩部作品的風格已經趨向於保守。
1739年以後,維瓦爾第在威尼斯已無法繼續他的事業,打算決定離開威尼斯。在他動身之前,賣掉了他大部分的協奏曲作品和宗教樂譜,作為維瓦爾第本人最後離開旅行的路費。對他來說,可能這次旅行就是最後的一次賭博。維瓦爾第於1741年抵達維也納,投奔早年聽過他演奏並很賞識他的查理六世皇帝。可在1740年10月這位愛好音樂的皇帝就去世了。失去了依靠的維瓦爾第窮困潦倒,一病不起,1741年7月28日,死於維也納。他死去的當天,就被草草埋葬在聖查爾斯教堂的貧民公墓裏。
主要成就:
由於意大利從文藝複興以來積澱了深厚的人文主義傳統,因此維瓦爾第雖然身為神職人員,但是在作品裏並沒有太多的神跡,反倒經常洋溢著清純蓬勃的氣息,就像亞平寧半島的煦暖陽光一樣,給人帶來溫暖和快樂。維瓦爾第大膽地進行試驗和創新,以他火熱的性格、嫻熟的技巧、清新的構思、獨特的手法創作了大量樂曲,對器樂體裁,特別是協奏曲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的協奏曲幾乎囊括了當時所有的主流樂器的組合。他的天才創作大大豐富了協奏曲的表現手法,其小提琴高把位的運用也為日後的炫技技術的發展作了鋪墊。
維瓦爾第近500部協奏曲中,有超過241部是為小提琴獨奏而寫的。另外,他對巴鬆管也有著濃厚的興趣,寫有39部協奏曲。其他則是為不同的木管樂器創作的樂曲,少部分為大提琴而寫的,其中還有為抒情維奧爾琴或曼陀林而寫的樂曲。他協奏曲很多要求一把或多把小提琴獨奏,大約70部協奏曲是為兩把或多把小提琴獨奏而寫的,組合多樣,甚至在協奏曲中將獨奏組擴展到16人的規模。
維瓦爾第將獨奏協奏曲變成了巴洛克音樂的最佳表現形式,他還使三樂章作品走向成熟。在快速的開始或終末樂章,獨創性地引入了重複樂段,讓樂隊不停地重複一個音樂橋段,每次轉換成不同樂器,樂曲都顯得自由而且多角度。維瓦爾第作品中的慢樂章則以悠揚如歌的旋律著稱。此外,他還有55部的伴奏協奏曲(無獨奏協奏曲)和近21部室內協奏曲(無樂隊協奏曲)。這些作品都可以反映出維瓦爾第對協奏曲這種形式的多番嚐試。因此後世也有人將他稱為“協奏曲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