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將意大利的三重奏鳴曲形式引入法國,將獨特的感受能力溶於器樂表演當中。他的《風格彙集》曲集及在兩首《“典範”奏鳴曲》中,就采用了意大利奏鳴曲的外在形式,加強了對音樂的構思,保留了一貫的器樂風格,同時遵循了法國藝術的基礎規範,形成了一個自然流暢的簡樸旋律和豐富多樣的和聲的結合。所以後來的法國作曲家德彪西和拉威爾,都稱他具有“法國音樂氣質的最純粹和最典型的表現”。
庫普蘭在鍵盤裝飾音的使用上下了很大工夫。庫普蘭的羽管鍵琴音樂在國內外都有很大的影響力。傾畢生精力而創作的《羽管鍵琴曲集》是他最具影響力的作品。這套曲集共4卷27套組曲,每一套組曲都由同一調性的舞曲組成,而每首曲子都會帶有一個充滿詩意的標題。著名的《蝴蝶》就是第二組曲中的一首,鮮明的轉調表現蝴蝶飛舞的意境。此外還有《鬧鍾》、《飄動的發帶》、《蘆葦》、《戀愛中的黃鶯》等等。這些作品表現了庫普蘭的音樂才能和旋律方麵的天賦,其豐富的思路可是說是18世紀法國音樂界的翹楚。曲子包含了各種內容,旋律新穎富含意境,回旋曲式形成了對比效果,更加生動地展現了所描繪事物的形象。
庫普蘭的大鍵琴曲以優雅華貴的風格著稱,提起他的作品,人們往往采用的辭藻是“溫柔的”、“有修養的”、“詩意的”,他的音樂精致、細膩、小巧,又有宮廷版的裝飾性風格。這種風格對後世的理查·施特勞斯、勃拉姆斯等浪漫派音樂家都有重要的影響,理查·施特勞斯就曾經改編過庫普蘭的羽管鍵琴作品,在《嬉遊曲》中也選用了他的一些音樂元素。
庫普蘭具有堅實的對位技藝,不僅對巴赫的鍵盤音樂產生過重大影響,而且也深深影響了德彪西等後來現代印象派音樂。德彪西等人在其《庫普蘭之墓》中對庫普蘭的清澈、平衡和精致的風格進行了公開的頌揚。
《管風琴曲》是庫普蘭古典管風琴的頂點之作,顯現出了他堅實的作曲技術,其中包含了兩首彌撒曲,展現了時而深刻內斂時而奔放熱情的旋律線。三部曲式作品《c大調彌撒》則充分利用了冗長的禮拜儀式,展現出法國特色的華麗的序曲。
維瓦爾第:紅發神父
國籍:意大利
生卒年:1678-1741
全名:安東尼奧·維瓦爾第
職業:神父,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
代表作品:《四季》《和聲的靈感》《裏拉琴》《奧托尼在維拉》
生平簡介:
1678年,維瓦爾第出生在威尼斯一個普通樂師的家庭裏。父親喬瓦尼·巴蒂斯塔·維瓦爾第是聖馬可大教堂一位職業小提琴師。那時的威尼斯已經是歐洲的音樂中心之一,空氣中到處都飄蕩著靈動的音符和優美的旋律,船夫嘹亮的歌喉可以同歌劇院裏專業的優秀歌手相媲美,王公貴族府邸絲竹之聲不絕如縷。喬瓦尼憑借西西裏亞聯會會員的身份,在威尼斯的音樂界迅速聲名鵲起,成為一名出色的小提琴家。
在這樣濃鬱的文化氛圍裏,維瓦爾第從小隨父親學習小提琴,早早地便顯示出不輸其父非凡的音樂才能,10歲年紀就能代替父親在教堂裏進行演奏。在18世紀初,有一本威尼斯來由手冊中出現這樣的字句:“……最佳小提琴手巴蒂斯特·維瓦爾第和他的兒子安東尼奧·維瓦爾第”。
15歲時,維瓦爾第便接受了剃發儀式,但這時還沒有成為神父,可能當時他的目的隻是為了稍微提高一下自己的社會地位。18歲時,維瓦爾第接受了更高一級的聖職——副助祭,這才立下心當神職人員。他在附近的兩個教區接受了神職教育。
1703年,25歲的維瓦爾第開始接受神職,兩年後因身體原因離職。維瓦爾第因長著一頭紅發,被稱為“紅發神父”。在威尼斯,如果提起維瓦爾第,有人可能不認識,但是如果說到“紅發神父”,那便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30多年時間裏,維瓦爾第先後數次在威尼斯仁愛教養院任職,擔任過指揮、作曲家、音樂教師、音樂總監。在維瓦爾第的悉心指導下,仁愛院樂隊和唱詩班的水平蒸蒸日上,他本人作為一個作曲家和小提琴演奏家的聲望也越過了阿爾卑斯山,傳到了山的那端。期間,一些愛好音樂的貴族們便跋山涉水千裏迢迢來到威尼斯,聆聽維瓦爾第的演奏。
維瓦爾第的主要職責是為仁愛教養院舉辦的音樂會提供大量新作品,包括清唱劇和協奏曲。由於這類音樂會頻頻舉行,需要的作品數量龐大,更新速度也必須很快才能適應需求。因此,維瓦爾第再一次展現了他驚人的創作速度。據說他寫一部歌劇隻需5天時間,而寫一首協奏曲的速度竟比抄譜員謄寫分譜的速度還要快。威尼斯有四家類似的教養院,而以仁愛教養院的演出最受歡迎,也最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