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0年起,維瓦爾第開始寫歌劇。他的歌劇傳世的僅有21部,但是他的歌劇是當時威尼斯劇院中上演頻率最高的,並在佛羅倫薩、費拉拉、羅馬、維羅納等城市享有聲譽。除了歌劇以外,他還創作了大量的康塔塔、清唱劇和經文歌。
維瓦爾第的影響力不但集中在北意大利,甚至遠在德國的音樂家也對他欽佩有加。約翰·喬治·匹森德在宮廷中就應用了維瓦爾第的技術。早在魏瑪時期,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就曾改變過他的幾部協奏曲,維瓦爾第清純甜美的意大利風格對巴赫音樂風格的形成也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使其向更深層次發展。此外,巴赫還改編了維瓦爾第的作品用於羽管鍵琴和管風琴演奏,在巴赫後來的《勃蘭登堡協奏曲》裏,也有維瓦爾第的影子。
維瓦爾第作品的風格,具有火一樣的熱情和輝煌的色彩。但是,在他去世後的100多年時間裏,他的名聲沉寂下來,他的作品逐漸被人遺忘。直到20世紀中葉,人們開始重新認識巴洛克音樂,才又對他的音樂感興趣。他的大批樂譜在故紙堆中塵封多年後重見天日,讓人們可以欣賞到這些200年前回響在歐洲大地上的動人篇章。直到今天,他的《四季》以及一些彌撒曲還是很受歡迎,而且是經常被演奏的曲目,音樂魅力也越來越多地被揭示出來。
《四季》是維瓦爾第的代表作,是頗有新意的標題音樂,因此表達方式上更加自由。草木榮枯,冬去春來,世間萬事萬物,似乎都有可以描摹的形態,唯有時光,四時更迭的季節,自顧自地行走,不可捉摸,難以觸及。但是,時光依然留有印象,它的所過之處,大自然便展現出了四季輪回。維瓦爾第借助音律的玄妙,用令人振奮的節奏,給世人繪出了聽覺中的四季,縱是音樂,也畫意盎然,讓人體會到四季的壯美影子。
《四季》當中,《春》的主題華麗灑脫,輕快愉悅的旋律,仿佛春天的活潑俏綠。春回大地,萬物複蘇,鳥兒歡唱,林葉婆娑。獨奏小提琴用優美恬靜的旋律展現了一派靜謐悠閑的田園風光。陽光下,鄉間裏,春光明媚,快樂的氣氛中,弦樂器渲染出舞曲的情緒。回旋曲形式寫成,其主要主題華麗而灑脫,具有歡快的春天氣息。開曲即展開輕鬆愉悅的旋律,使人頓時聯想到春天的蔥綠和生機。描寫的是春光重返大地,小鳥歡愉地歌唱,森林枝葉隨風婆娑,呢喃私語。突然,電光乍閃,春雷驚蟄,萬物蘇醒。
《夏》則反映出慵懶煩躁的情緒,隆隆悶雷驚醒好夢,一場大雨突至,蕩滌了所有煩悶不安情緒,酣暢淋漓。《秋》是一派豐收景象,充滿了收獲的喜悅和快樂;《冬》的第一樂章,將寒風凜凜的情境刻畫到了極致;第二樂章,卻讓人仿佛突然走進了溫室,從窗戶眺望窗外雪景。這樣獨特的構思,讓《冬》的第二樂章格外出名,甚至被改變為輕音樂而流傳開來。
泰勒曼:“前衛”作曲家
國籍:德國
生卒年:1681-1767
全名:格奧爾格·菲利普·泰勒曼
職業:作曲家,風琴家
代表作品:《a小調組曲》、《漢堡的潮汐》
生平簡介:
泰勒曼,1681年3月14日生於馬格德堡?fe50他沒有出身於音樂世家,而是來自一個牧師家庭。家族當中隻有曾祖父擔任過指揮,其他人從事的工作和音樂完全沒有關係。家族中的大部分都是上層中產階級家庭,大多都在教堂工作。1685年,泰勒曼的父親便早早地撒手人寰,母親便擔負起教育子女的重任。但是不知為什麼,泰勒曼小小年紀便展現出了音樂方麵的天賦,10歲就開始學習小提琴?fe51長笛和鍵盤樂器。12歲時?fe50就創作出了自己的第一部歌劇。但是,泰勒曼的音樂學習並沒有得到家庭的支持和認可。1693年,母親沒收了他所有的樂器?fe50將他送到澤勒菲爾德的學校。但是,泰勒曼並沒有放棄對音樂的學習,在學校校監的支持下,他繼續進行對音樂的自學。通過研讀名家總譜?fe50分析曲式?fe51和聲?fe50領悟作曲原理?fe50自己嚐試作曲。到他畢業的時候,泰勒曼已經學會了演奏直笛、管風琴、小提琴、維奧爾琴、長笛、雙簧管、單簧管、低音提琴、低音喇叭等眾多樂器。並到各處遊曆,學習各種新興音樂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