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成就:
巴哈貝爾是德國巴洛克時代後期的傑出音樂家,他所創作的管風琴和鍵盤音樂得到了世人極大的肯定,在新教宗教音樂創作方麵造詣頗高。隻可惜他的許多作品都未能得到妥善保存,鮮有作品流傳於後世。但是,他所創作的《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 for 3violins and Basso Continuo》,即《D大調卡農》,卻亙古流傳,300年後魅力依然不減。
卡農,不是一首曲名,而是一種曲式,是複調音樂的一種。“卡農”原意是“規律”,字麵上是“輪唱”的意思,同一旋律以同度或五度等不同的高度在各聲部先後出現,造成此起彼落連續不斷地模仿,嚴格的模仿對位。第一次出現的聲部稱“起句”,相隔一小節或兩小節後出現的重複聲部稱“應句”。幾個聲部的旋律依次出現,交疊進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隨,綿延不斷。用卡農手法寫成的樂曲便被成為“卡農曲”,聲樂曲中的“輪唱”也是“卡農曲”的一種。十三、四世紀便出現了這種形式的樂曲。
巴哈貝爾的卡農大約是在1678至1690年之間創作的。有人認為,這個曲子是巴哈貝爾在1680年前後為紀念死於瘟疫的第一任妻子和孩子而創作的一組音樂中的一首變奏曲。樂曲一開始由低音樂器奏出兩小節八個低音,接下來有三部小提琴依次出現,低音樂器從頭到尾重覆了二十八次同樣八個音。一般在這一個曲子之後,還會附加上一首輕快的樂曲Gigue(吉格舞曲來演出)。
這首回旋曲曲式的樂曲,有無窮靈動的元素在裏麵。帶著一絲意大利式的甜蜜寧靜的憂傷。婉轉的曲調卻並不悲痛,似在訴說雨後一塵不染的天空,悠遠、純淨,讓人心情舒暢,百聽不厭,無論何時,都能讓人的心靈得到平靜。這首曲子注重對位和編排,使人聯想到自然、數學公式等演繹的方式,有一種永無止境的理性美感,給人以平和和鼓舞,所以又被稱為“人類理性在音樂上的代表作”。
300年後,《D大調卡農》魅力依舊,一再為影視作品借用,不僅成為現代人最喜愛的器樂小品,也成為電影電視廣告配樂的常客。電影《凡夫俗子》用它作為配樂,電影《我的野蠻女友》用它穿插在場景之中,動畫《金色琴弦》中也出現了這首曲子。潘婷泰國勵誌廣告也運用了這首經典曲目,簡單明了而又不會覺得單調,層次豐富,旋律靈動,在曆史的長河中魅力永不衰減。
普賽爾:不列顛的奧爾甫斯
國籍:英國
生卒年:1659-1695
全名:亨利·普賽爾
職業:作曲家、管風琴演奏家
代表作品:《狄朵與埃裏阿斯》、《女先知》、《亞瑟王》、《暴風雨》
生平簡介:
在希臘神話中,奧爾普斯是一位與音樂有著密切關聯的人物。他的父親是太陽神兼音樂之神阿波羅,母親是司管藝術的繆斯女神卡利俄帕。傳說中他首創了詩歌和音樂,有著與生俱來的非凡藝術才能。他的音樂有著不可抗拒的魅力,他的琴聲能夠讓洪水猛獸為之傾倒馴服。奧爾普斯曾憑借琴聲的魅力,成功製服了巨龍,幫助伊阿宋取得金羊毛。用自己神奇而美妙的歌聲戰勝了海妖賽壬,使同伴們能夠安全地通過海妖控製的海域。他的妻子歐裏狄克死後,他思念不已,追隨到冥府,依靠音樂的魅力馴服了冥府神獸三頭狗克爾柏羅斯,感動了冥後克爾柏羅斯。
可以說,奧爾普斯就是音樂神祗的化身和代表。而在人間,也有這樣一位音樂奇才。他,便是被譽為“英國的奧爾普斯”的普賽爾。
普賽爾的父親托馬斯·普賽爾是英國國王禦前樂師,少年時期的普賽爾就顯現出他的音樂才華,10歲的年紀就在皇室教堂唱詩班當歌童,並成為著名音樂家漢弗萊與布洛的弟子,跟隨他們學習音樂。一直到1673年,他的嗓子因歌唱受損而不得不終止。於是,他轉任皇室樂器保管員約翰·亨傑斯頓的助手。1677年,開始為24名弦樂手組成的國王專用小提琴隊作曲。1679年,普賽爾擔任威斯敏斯特教堂的管風琴師。
現存可以追溯的最早作品可以到1680年。那時候起,他便開始創作長係列的《迎賓頌歌》以及為各種皇家場合演唱而準備的合唱曲,為皇家教堂創作三重奏鳴曲。之後,普賽爾的人生開始發生了變化。他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並開始寫作歌劇音樂,為當時倫敦的各大劇院創作戲劇配樂。1682年他被任命為皇室樂隊的管風琴師,1683年又任職為國王的樂器管理員。1689年,他為切爾西一所女校創作了一部意大利式小型歌劇《狄多與埃涅阿斯》,這部歌劇描寫了迦太基女皇狄多和特洛伊王子埃涅阿斯的愛情故事,展現了高度緊張的戲劇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