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00年至1750年的150年時間裏,西方音樂史上經曆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巴洛克時期。這一時期,音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發展,為後世留下了許多寶貴的音樂財富。聲樂有彌撒、經文歌曲、眾讚歌等各種形式;器樂有幻想曲、賦格曲、前奏曲、變奏曲等。無論是哪種形式的音樂,都帶有巴洛克時期典型的特點,旋律空前地華麗複雜,添加了較多的裝飾音以及模擬音型。音樂節奏強烈且具有跳躍性,采用多旋律、複音音樂的複調法,多個聲部同時發展旋律線。
樂曲曲調也常常帶有形象化、象征性等特征。音樂和聲對位極為嚴正,和聲色彩濃厚。調性係統的蓬勃發展,給音樂表現帶來無限的變化可能,奠定了之後300年音樂的基礎。
樂器發展也已經相當成熟,達到均衡完美的程度。巴洛克時代,歌劇和宗教音樂趨向大型化,戲劇化,器樂所占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產生了許多種重要的器樂演奏形態。
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家們,影響了後來古典樂派的創作,為古典樂派音樂的發展鋪下了道路,甚至浪漫樂派時期的肖邦等人也都以巴赫的樂曲為藍圖進行創作。所以說,巴洛克音樂是古典樂派音樂的基礎,也是浪漫樂派音樂的鼻祖。
呂利:專業化的宮廷樂師
國籍:意大利裔法國
生卒年:1632-1687
全名:讓·巴普蒂斯特·呂利
職業:作曲家
代表作品:《阿爾西斯特》、《愛神與酒神的節日》、《法厄同》、《阿蒂斯》、《貴人迷》、《逼婚記》
生平簡介:
生活離不開音樂,正如享受音樂的我們離不開創造音樂的人們——那些一生孜孜不倦致力於音樂創作的大師們。本書精選了世界上近50位著名的音樂大師,通過風趣幽默、通俗易懂的語言向讀者展現了他們的生活和創作。
1632年11月28日,呂利出生於意大利的佛羅倫薩。他的父親洛倫佐·魯裏是個磨坊主,母親卡塔琳娜·迪·加布裏埃洛·戴爾·塞爾瓦,是一位磨工的女兒。從童年起,他就開始跟隨教堂裏的修道士學習文化知識,彈奏吉他,並自學小提琴。後來,他還加入了一個流浪藝人的樂隊,跟隨著這些流浪藝人們做巡回演出。
1646年,一位名叫吉斯的公爵發現了這個14歲孩子身上所展現音樂天賦,於是將他帶到了法國的巴黎。在巴黎,呂利成為了蒙龐西埃郡主身邊的侍者。蒙龐西埃郡主是國王路易十四的堂姐,實力雄厚。在她的幫助下,呂利的音樂天分也得到了充分的發掘,開始學習演奏吉他、小提琴和伴舞,並有機會在尼古拉·梅特魯門下學習音樂理論和作曲。
1652年,呂利進入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宮廷中服務。在這裏,呂利開始嶄露頭角,他擔任了宮廷的舞者,並專門為皇家晚宴譜寫了一些芭蕾舞曲。這些作品使呂利得到了路易十四的青睞,旋即被任命為宮廷管弦樂團的作曲家,並擔任了指揮。宮廷管弦樂團號稱的“國王的二十四把小提琴”,對當時任何一位樂者來說,能夠加入進去都已經是莫大的榮幸。但是,呂利厭倦了大樂團紀律鬆散等狀況,他爭得路易十四的支持,成立了自己的16人小提琴樂團,致力於提高樂隊的演奏技巧和表現力。
17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時間裏,呂利曾為路易十四譜寫了大量的芭蕾舞曲,然後兩個人經常在這些劇中扮演角色。其中1653年的《今夜芭蕾》,就是兩人一起共舞的芭蕾作品。深得國王喜愛的呂利在1661年加入法國國籍,1662年又被任命為皇家樂長。1664年,與著名劇作家莫裏哀合作創作戲劇,寫了《被強迫的婚姻》、《愛情醫生》、《中產階級紳士》等一係列芭蕾喜劇音樂,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隨著年齡的增長,路易十四已經不能像從前一樣翩翩起舞了,他對芭蕾的興趣隨之逐漸減弱。於是,呂利的創作投向了歌劇領域。1671年,他曾為莫裏哀和高乃依的悲喜劇《普敘赫》配樂,並嚐試著將它創作成為不帶朗誦調的歌劇,幾年之後,又將它改編為正式的歌劇。1672年,他買下佩蘭的皇家音樂學院(即後來的巴黎歌劇院)。在劇院的開幕式上,演出了他的田園劇《愛神和酒神的節日》,1673年又上演了他的《卡德摩斯與赫耳彌俄涅》,這是法國歌劇史上第一部抒情悲劇。在國王的支持下,之後幾乎每年他都會有一部歌劇在劇院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