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與莫裏哀合作的《貴人迷》,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以布料生意發家的儒爾丹先生,希望自己能夠有文化,能夠有優雅的姿態,高雅的舉止,渴望在社會地位上得到晉升,成為貴族。故事通過荒誕色調的音樂對這種虛榮心進行了辛辣的嘲諷,這是當時第一部“音樂喜劇”,將舞蹈和音樂進行了有效地整合,讓觀眾置身於滑稽當中。
除歌劇、舞劇作品外,呂利還有嬉遊曲、宗教音樂和器樂組曲等創作。呂利的音樂以力量著稱,通奏低音成為音樂的主要構成部分。快速的樂章閃現著光輝,燦爛活潑,充滿活力;而哀傷的樂章之中蘊含深刻的情感。他最著名的作品包含了帕薩卡利卡舞曲、恰空舞曲等優雅的舞曲樂章。《求主憐憫》則是他為當時一位大臣的葬禮而作的曲子,被認為是一部天才鬼馬之作,得到極大地讚譽。雖然呂利沒有創作過大型宗教作品,但他創作的小型宗教作品也獲得了較高的評價,使他成為巴洛克時期優秀的音樂家。
巴哈貝爾:300年魅力不減
國籍:德國
生卒年:1653-1706
全名:約翰·巴哈貝爾
職業:管風琴家、作曲家
代表作品:《D大調卡農》
生平簡介:
約翰·巴哈貝爾,於1653年出生於德國的紐倫堡。童年時期,巴哈貝爾就早早地展露出對音樂強烈地興趣。他早年就讀於聖洛倫茲高等學校,跟隨施韋默爾和魏克兩人學習作曲和器樂演奏。1669年6月29日,進入阿爾道夫學校接受係統的音樂教育,並在聖洛倫茲教堂擔任管風琴師。但短短一年之後,巴哈貝爾就因負擔不起學費而被迫輟學,終止了大學教育。
但他的音樂天賦終究沒有被埋沒,因為在學術知識上所展露的天分,使得巴哈貝爾於第二年的春天便被選入雷根斯堡的一所學校,繼續接受學者方麵的訓練。更因為他在音樂上表現出來的天賦,得以同時跟隨普倫茨學習作曲。在普倫茨的影響下,巴哈貝爾的音樂風格逐漸由原來的北德風格轉向意大利風格。
1673年,巴哈貝爾追隨老師普倫茨前往維也納。在那裏,巴哈貝爾成為聖斯蒂芬大教堂管風琴師克爾的學生和助手,並有機會接觸到南德和意大利等地的諸多天主教作曲家所創作的宗教音樂作品。1677年,巴哈貝爾又來到了愛森納赫,擔任了一年的宮廷管風琴師。愛森納赫是公爵愛森納赫即約翰·喬治王子的轄地,也是德國音樂的故鄉。
1678年巴哈貝爾來到了愛爾福特,在普雷迪格教堂擔任管風琴師。教堂對管風琴師有著嚴格要求,除了要為新教門徒演唱聖歌時提供伴奏和前奏曲之外,不能有亂彈和即興創作。但是,每天都會有一場精致的演奏會,讓管風琴師們能夠將彈奏心得和技術得到盡情展現。於是,巴哈貝爾的管風琴技術得到了充分發揮,發表了許多重要的作品,奠定了他成為巴洛克樂派傑出管風琴家的聲望。在那裏,巴哈貝爾認識了J.S.巴赫的父親,因為他曾經在愛森納赫居住,兩人很快熟識起來。不久,巴哈貝爾就擔任了J.S.巴赫的哥哥J.C.巴赫的音樂老師,教授音樂知識。在J.S.巴赫的雙親去世後,J.C.巴赫就成為J.S.巴赫的監護人,並負責教授J.S.巴赫的音樂。因此,巴哈貝爾和J.S.巴赫之間也有頗深的淵源。
1681年,28歲的巴哈貝爾擁有了第一次婚姻,新娘是芭芭拉·蓋布勒,但兩年後芭芭拉便與他們的兒子患瘟疫而死。巴哈貝爾悲慟不已,他寫下了不朽名作《卡農》以悼念亡故的妻子和孩子。1684年,巴哈貝爾再娶茱笛絲卓默,兩人共有七名子女。
1690年之後,巴哈貝爾來到了斯圖加特的伍騰堡宮廷。斯圖加特是瑪德蓮娜女爵的轄地,為他提供了很多專業上的自由度。但好景不長,1692年,法軍鐵蹄入侵,巴哈貝爾隻得返回故鄉紐倫堡,又輾轉來到了戈塔。這時,聖塞巴德教堂的原任風琴師,也就是巴哈貝爾的啟蒙老師魏克過世,巴哈貝爾便接任老師之職位,一直在這裏度完了餘生。在紐倫堡期間,巴哈貝爾寫下了《感恩讚歌》等重要的宗教合唱曲和管風琴賦格。這些作品成為了他的晚年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