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巴洛克時期(1)(2 / 3)

呂利是著名的同性戀者,雖然早在1662年就娶了他的蒙龐西埃郡主的樂長米歇爾·朗貝爾之女瑪德蓮·朗貝爾為妻,還生了10個子女,但是在事業頂峰時期,卻到處宣揚他和男侍童的特殊關係。這些男男女女之間的混亂關係,使他名譽大損,甚至有些傳聞都進入到國王的耳朵裏。但是呂利還是有辦法能夠憑借傑出的音樂博回國王的歡心,成為國王的心腹重臣。1681年,他被國王任命為宮廷大臣,並冊封為貴族,改了名字叫做讓·巴普蒂斯特·呂利,國王又賜他名號為“德·呂利先生”。這樣的風光一直持續到了他生命的最後。1686年,呂利完成了兩部傑出歌劇《阿爾米德》和《阿西斯與伽拉忒亞》,去世前還與莫裏哀合作完成了芭蕾舞劇《貴人迷》。

1687年,為了慶祝國王手術康複,宮廷特別舉辦了一次演出,呂利更是不遺餘力地指揮彩排。但不料,在指揮150人彩排演出《感恩讚》時,被自己指揮用的手杖砸傷了腳趾,而引起了壞血病。呂利不肯進行切除腳趾的手術,結果壞疽迅速擴散,在1687年3月22日去世。他的最後一部歌劇《阿基裏斯和波利聶利》,成為沒有完成的絕筆。即使是病入膏肓的時候,呂利也沒有放棄創作,留下了一部叫做《罪人,你終將走向死亡!》的作品。

主要成就:

呂利本身是意大利人,但是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為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宮廷作曲,這樣的身份使他能夠控製當時的整個法國音樂生活。在宮廷舞曲方麵,呂利頗有建樹。呂利對當時法國的宮廷舞曲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革。自從與莫裏哀邂逅,兩人共同開創了“戲劇芭蕾”,將芭蕾大量運用於歌劇,讓輕快活潑的芭蕾舞曲取代了原來緩慢莊重的宮廷舞曲。

他使法國歌劇擺脫了意大利歌劇的束縛,開創了法國歌劇形式。他的歌劇裏,不再刻意強調詠歎調,而是采用了更適合法語發音的宣敘調。他還發展了經文歌以及正規的“法國序曲”,開創了具有法國特色的“矯飾”風格,對當時的歐洲音樂具有巨大影響,這種影響甚至持續到後世的巴赫等作曲家。

為了適應法國聽眾的品位,他摒棄了原來的不適合法語的意大利風格歌劇,沒有了意大利歌劇中背誦式的技術和詠歎調,加快了歌劇的敘事進度,采用了與意大利歌劇序曲相反的“慢——快——慢”法國式序曲,開場時都有一首序曲,這首序曲由帶有附點節奏的慢樂段和一個快的賦格樂段組成。序曲之後進行一段牧歌似的開場白,並配上舞蹈以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與此同時,讓演員用帶有誇張風格的朗誦調高聲朗誦歌頌國王功德的詩句,然後是配樂悲劇表演。為了顯示有“太陽王”之稱的路易十四的君權至上,呂利的歌劇題材大多取自於希臘神話傳說,主題往往是愛情或者奇遇。此外,為了更符合法國人的觀賞習慣,呂利的歌劇中加入了芭蕾舞,演出服裝也極其繁複華麗,並重點出土了合唱的重要地位。這些特點,開創了法國歌劇的新風格,成為新形式的“法國歌劇”,一掃意大利歌劇朗誦調的枯燥乏味。

《阿爾米德》被譽為呂利一生之中最為輝煌的成果。歌劇序曲氣勢巍峨,具有典型的法國風格,具有極強的表現力和跌宕起伏的戲劇性,顯示出成熟的法國歌劇模式。它取材於塔索的史詩《被解放的耶路撒冷》,講述異教女巫師阿爾米德愛上十字軍騎士雷納多,施展魔法使他愛上自己,而最後以悲劇收場的故事,反映了“智慧”與“榮耀”——勝利超越軟弱的愛情——這樣一個抽象的主題。

劇中有很多充滿想象力的場景,其中最著名場景之一就是雷納多在牧場河邊沉睡的場麵,利用了加弱音器的小提琴,演奏低語般的音樂,營造了迷人的氣氛。同時,通過演唱者的宣敘調生動了展現了對阿爾米德狂熱愛情的描寫,從強烈執著,到沮喪絕望,再到憤懣怨恨,細致入微地刻畫了角色各種豐富情感的變化。

他的另一歌劇《法厄同》,取材來自奧維德的《變形記》。講述太陽神福玻斯的兒子法厄同,在自己能量不夠強大的前提下,不顧父親的勸阻,執意要駕著父親的太陽車,在天空飛行逐日,結果最終被烈焰吞噬的故事。在音樂方麵十分招人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