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選擇最好的時機、價值最好的時候嫁出去——朱新禮論“可樂門”(3)(2 / 2)

第二階段:1995-1998年,1998年是中國食品業進入自由競爭的元年。市場的最大變化是競爭加劇,國內空白市場逐漸減少,除全新產品以外,傳統門類產品的競爭格局基本形成。不同品牌群在各自的經營區域已構成相對優勢,全國性和區域性強勢品牌逐漸在競爭中形成。

第三階段:1999年-2001年,行業進入成熟初期。食品行業進入細分時代,不同細分市場的強勢品牌基本誕生,競爭格局基本成形,食品生產企業之間的競爭已演化成企業價值鏈之間的全方位競爭。

這個時候,市場的競爭規則是:細分市場的競爭,是品牌和產品創新的競爭;而全國性市場的競爭,則演變為整合市場和整合資源的競爭,這種整合將更多地依靠資本運作來完成,以直接解決企業進一步發展過程中的資金受限的問題。

第四階段:2002年至今,食品行業進入成熟階段。綜合性食品巨頭和細分產業領導品牌已逐步形成。 品牌運營、資本運作、產業鏈控製,已經成為這個階段產業競爭的核心。

由以上食品行業發展的四個階段,我們可以看出,中國食品行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從最初的產品競爭階段的廣告和渠道跑馬圈地,到後來的市場開始細分,渠道開始下沉;再發展到第三階段細分品類之間的競爭和資本初步介入以整合市場及資源,展開橫向並購;最後發展到食品行業整體性的資本運營時代。

可以這樣說,資本真正介入食品行業,應該是第三階段的事情。而資本的介入,也經曆了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在成熟度、集中度較低的子行業,並購仍以市場、資源為主要目的的粗放橫向並購為主;成熟度較高的行業,巨頭們開始尋求產業鏈上的價值,以產業鏈整合為主的縱向並購開始啟動。

以乳業為例,從最早的市場通路競爭,發展到幾年前的品牌競爭,再到市場份額上的爭奪,再到2006年以來奶源上的競爭,目前國內乳業已開始進入資本競爭的層麵,借助上市融資以尋求企業更快、更好的發展。

食品行業發展到它的成熟階段,隨著品牌時代和資本時代的到來,食品業將呈現出兩個重要的競爭特征與競爭規律:

第一,是資本的紛紛介入和資本的多樣化

統計資料表明,2004年度中國城鎮居民人均GDP已超過1000美元,中國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正從溫飽向小康邁進。從國際經驗看,這正是食品消費結構加速變化和加工食品需求加速上升的階段。實際上,2004年以來,消費升級、政策推動、標準重建以及外資湧入、內資合縱等種種內外因素的疊加使得中國食品行業傳統的低集中度現狀加速改變,中國食品行業進入資本並購時代。

在這樣的大趨勢之下,各種類型的資本將紛紛湧入,它們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其一,是國際產業資本,比如:在青島啤酒最困難的時候,趁人之危進入青啤的安海斯-布希公司,就是產業資本;包括這次可口可樂收購彙源,都屬此類;其二,則是金融資本,如我們所熟知的凱雷基金、高盛基金、摩根和鼎輝等等;其三,則是中國國內知名企業對中小企業的收編。

第二,食品業的資本運作將從資源整合向產業鏈控製轉型

在資本進入食品業初期,資本的作用主要集中在產品市場的不斷細化和龍頭企業的規模擴張,主要並購動因除了財務並購外,多為市場、資源爭奪性質的並購。

於是,在這個過程中,資本將呈現出它整合資源、扶植大企業的效用。比如,當年娃哈哈在與樂百氏的競爭中,就因為娃哈哈搶先於樂百氏一步與達能合資,所以取得壓倒性優勢,從而一舉奠定勝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