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賣得好啊,這個時候,這個形勢,能賣出3倍的價格,很好啊。現在市場很不好,企業很不好做,也看不到好轉的時候。賣了拿到70多個億現金,做什麼不好啊。
老朱運氣很好,他在資本上一直比較強比較順,從德隆到統一到達能到香港上市,他一步也沒有走錯。國內和他一樣做果汁的人很多,但都沒做起來,關鍵是缺乏資本支持。蒙牛、分眾崛起都是靠資本支持的。
這件事,要從股東利益和產業格局來看,從並購看,不能從民族主義看。這隻是個經濟事件。它和分眾買聚眾、國美買永樂一樣,是產業競爭格局的結果。
從行業競爭格局看,在一個子行業,你的資源你的能力可能隻能走到一定程度。兩樂是一定要進入中國果汁行業的,隻是一時從碳酸飲料行業抽不出身來,從頭做會花比較多的時間。一個產業的形成,是各個子係統在各自生命周期的體現,各個資本在起作用。彙源看上去在果汁行業有40%多的占有率,但它的銷售額隻有20多個億,一旦兩樂進入,市場格局馬上會發生很大變化。市場整個下來了,冬天來了,這個時候這麼高價賣出,是他運氣好。
說什麼民族大義,一個隻有20億銷售額的企業,賣不賣關係什麼民族大義。
創業家沒有退出通路是不行的。如果彙源沒有去香港上市,在A股上市,就不可能賣給可樂。
有人說賣虧了,是不了解情況。老朱當年和達能等有協議,要賣一起賣,他不能自己賣了自己的股份,賣個高價。現在這種結構,隻能一起整體賣,一起退市。
交易需要批準。批準的可能性很大。如果不批準,中小散戶的損失就大了。
而某著名實業家轉型投資家話就更實在了,既惋惜,又在暗地裏替朱新禮和彙源捏著一把汗:
彙源賣虧了,即便要賣,可以有更好的賣法。達能、華平作為小股東,在這起交易中獲益太大了,小股東能按現在市場價格4塊賣出去就不錯了。老朱可以先把他們的買下來,再和可樂談,會賣個更高的價。現在感覺是小股東綁架了老朱。
當然,老朱也可以不急著賣,再做幾年,價值會高很多。他是行業龍頭,隨著時間的推移價值會更大。可以不賣掉,而是認真找個職業經理人來管理,自己做大股東,慢慢做下去。中國的企業家就是這樣,要麼守著自己做不放心交給職業人,要麼就徹底賣掉。他現在賣幾十個億是不少,但拿錢幹什麼呢?做投資也不容易找到好項目,還不如就做彙源呢。
朱新禮和彙源最大的風險,可能是賣不成。要是商務部最後不批準,那就麻煩了。
食品行業的資本時代
近年來,食品行業的收購與資本運作,並不僅僅限於可口可樂收購彙源,還有更多的資本運作事件,可以說是一浪接一浪、蔚為壯觀。比如:
2008年6月,親親被恒安收購;
近日,美國家樂氏宣布收購正航食品;
2007年,思念收購笑臉公司;
最近,鼎暉和新天域聯合為梅花集團注資2.3億美元……
來自chinaventure(投資中國)的統計數字顯示,近三年來,在國內食品飲料業先後有36家風險投資機構進行了66次投資,涉及246家企業。
這一係列發生在食品業的資本運作,預示著中國食品業進入了一個新的資本運作的時代。在接下來的3到4年時間內,隨著中國經濟周期的調整和宏觀調控,食品業將會出現更多的控股和收購案例。
我國食品行業迄今為止,已經經曆了4個階段:
第一階段:1980年-1995年,這個階段是食品行業迅猛增長的年代;市場的基本特征是供小於求或供略等於求,企業之間缺乏麵對麵的競爭,這個時候的競爭規則是跑馬圈地、市場細分少、依靠好產品和大規模廣告製勝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