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選擇最好的時機、價值最好的時候嫁出去——朱新禮論“可樂門”(2)(3 / 3)

還有人歎息,又一個民族品牌消亡了。但請注意,過去十年來,我們身邊的民族品牌並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我們失去了熊貓,但我們擁有了納愛斯、佰草集,樂百氏不行了,還有娃哈哈、農夫山泉、王老吉、蒙牛……

美國人可以把安海斯-布希賣給比利時的英博啤酒,把西屋電氣賣給日本的東芝,把克萊斯勒賣給德國的戴姆勒-奔馳,卻又創造出星巴克、蘋果和Google。

保護是保護不出民族品牌的,隻有競爭才能促進商業繁榮。

非洲大草原上的弱肉強食,雖然看起來殘酷,卻是最符合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

在一個健康的商業生態裏,不斷有舊的公司消亡,舊的產業衰退,就不斷會有新的公司創立和成長,新的產業誕生和繁榮。

這樣的地方才真正是年輕人夢開始的地方。

在中國,一家知名企業的出售總會被演繹成道德事件,而不是商業事件。

彙源的出售,最終能成為創業家的另一種成功嗎?

彙源與可口可樂的這場交易卻引發了一場爭論:何以民族品牌再次被外資吞並?

而網絡上,網友的反對聲音鋪天蓋地。

參與討論的網友有80%反對朱新禮賣掉彙源,認為“這項收購涉嫌外資消滅民族支柱企業”。

一些資深的財經界人士對彙源的出售表示“可惜”、“遺憾”,甚至是“丟人”。專業人士分析,全球化不過是不同國家、民族之間經濟競爭的新形式,而“品牌”則是競爭的利器。沒有自己的品牌,就隻能一方麵為別人做“貼牌”加工,賺一點血汗錢;另一方麵,又要用高昂的價格去購買別人的“名牌”,這種雙重盤剝的結果,就是自己永遠被鎖定在產業鏈的低端,永遠也別想真正富起來。

而更有有極端的網民寫道,“朱新禮拿可樂的錢買棺材去吧”……

在這場並購中,可口可樂當然是最大的贏家,因為它在中國果汁市場最大的敵手,從此變成了自己麾下的一支生力軍。收購完成後,強大的可口可樂變得更加強大,在中國的飲料市場更加龍行虎步,獨步天下。

而多年以來,一直把“要做民族品牌,做百年老店”掛在嘴邊上的彙源創始人和董事長朱新禮也是最大的贏家,他放棄了一手創辦的企業,但套現74億港元,約合65億元人民幣,從此功德圓滿,全身而退了。

對交易雙方來說,這是典型的雙贏。

但是雙贏之後,究竟論證又是輸家?

在這樣的新格局麵前,第一個輸家,就是消費者,因為在一個壟斷或接近於壟斷的經營者麵前,消費者選擇的空間被大大壓縮,討價還價的能力也被大大降低,消費者的口味和付費,都將被可口可樂所單方麵規定。

那麼第二個輸家呢?看看下邊的例子,同樣是在深圳的企業,2006年,富士康的營業收入是1000億元人民幣,但是,當年給深圳市納稅的貢獻不足2000萬;而作為民族企業的華為,當年營業收入528億,但交納的稅收近50億元。

這就是區別!

顯然,美國財政部不會把他們從可口可樂獲得的稅收,拿出來補貼中國的教育、醫療、低保等。

支持的聲音也不少,特別是一些在商海拚搏同行,對朱新禮的情況感同身受,對朱新禮的選擇就有了更多的理解。

某位香港投行界大佬是這麼評價可口可樂與彙源的並購案的:

香港投資圈更關心會不會被批準,因為關係到投資利益。如果不批準,彙源的股價肯定還會跌回到4塊左右,這幾天它的股價就是從4塊猛漲到10塊多的。

彙源的業績今年不怎麼好,據說管理上也有些困難。從朱新禮的角度講,這個時候溢價3倍賣掉彙源是合算的、理性的。

現在網上指責朱賣民族品牌給跨國企業,不公平。和內地一些民營企業家接觸,大家都感覺現在在內地做實業很辛苦,也看不到出路,最後的結局,不是給國企做“二奶”,就是賣給外企做“小妾”,反正是很難自己當家。朱新禮感覺做不下去了,自有他的道理,創業家有權利選擇退出。做不下去或不想做了,總得有退出的途徑。

不賣給可樂,那他能賣給誰呢?國內有誰以這個價格會接盤呢?現在大家以民族品牌的名義指責他,但當他遇到困難的時候,大家有沒有以支持民族品牌的名義支持過他呢?

當然,在香港,也能感覺到登上資本市場的內地民營企業家,這幾年整體心態有些變化。原先他們在內地埋頭做實業,有股子不服輸的勁,就象剛從山村出來的俏姑娘,還想靠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贏得尊嚴。可是在大城市呆久了,知道了資本獲利的容易,投資家的高尚生活方式,心理就會慢慢失衡。既然做投資那麼輕鬆幸福,做實業那麼艱難,為什麼還要苦哈哈地堅守呢?為誰守呢?

倒是大眾和政府,要反思下為什麼在內地做實業那麼辛苦,為什麼他堅持不下去了。

某位參與此事的內地投資界人士對並購案則有更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