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選擇最好的時機、價值最好的時候嫁出去——朱新禮論“可樂門”(2)(2 / 3)

矽穀文化代表了資本主義商業文化的新階段。除了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給予冒險超額回報之外,這裏還尊重每個個體的選擇,提倡良性的商業競爭。

但在大洋彼岸,朱新禮卻遠沒有克拉克、朱敏他們的幸運。自從他決定把彙源果汁以25億美元的高價賣給可口可樂後,輿論的口水就幾乎淹沒了他。

他被視為“逃兵”、“懦夫”、“民族品牌的出賣者”,在成熟的市場經濟下,一樁再符合商業邏輯不過的交易在我們這裏卻被打上了負麵的烙印。

朱新禮為什麼不能像朱敏那樣從容進退?彙源為什麼不能像WebEx一樣自己選擇命運?

過去16年,朱新禮已經證明了自己是一個非常出色的創業家。但創業家非得就是一個企業家嗎?

“創業家,總想做新的、早期的事情,他敢冒很多的風險。冒險可能會失敗,但不冒險,根本沒有成功的機會。反過來,當公司變大時,開始追求穩定,不再追求無窮無盡的冒險,這就需要心態上的改變。但是,包括我在內的一些創業家,不習慣改變這一心態。”

說這句話的人是有足夠底氣的,因為他就是人稱“創業大師”,也被尊為“矽穀創業之神”光榮稱號的陳五福。

陳五福之“神”,有以下“數據”為證:

1990年10月,陳五福創立Cascade Communications,1994年7月28日上市,市值曾高達100億美元。1997年被Ascend Communications以26億美元收購;

1995年6月,創辦Arris Networks,10個月後的1996年4月,在第一個產品誕生的當晚,該公司以1.5億美元被Cascade Communications並購;

1996年6月,創建Ardent Communications,次年8月,被Cisco以2.5億美元收購,陳五福留任Cisco科技副總裁一年;

1998年底,陳五福又參與Shasta Networks創業,1999年4月,北方通訊(Nortel)以約計3.5億美元收購Shasta Networks;

……

有人問他:你創業這麼辛苦,好不容易把企業養大,再送給別人你放心嗎?

陳五福反問:把企業交給別人不一定成功,但讓我留下,就一定成功嗎?不見得。

“創業家不是不能變成企業家,關鍵是,有些創業家不願意變成企業家。”

“把企業交給別人,比我自己繼續做,成功的機會更大,這就是分工。而我的價值,就是再去創業。”陳五福算是看透了,看開了。

看透了自己,也看開了結局。

隻有看透自己,才能拋開已然的成功,投入到更加充滿挑戰的未來之中;

隻有看開結局,才能完完全全享受創業帶給他的刺激、快樂、幸福、甜蜜。

並不是所有人有這樣的想法。

華人世界裏的傳統商業文化,習慣於將公司視為家族私產,恨不得傳子傳孫,做成百年老店。

王安電腦的創始人王安、CA軟件公司的創始人王嘉廉,他們都一手將公司帶大,後來又幾乎親手將公司毀滅。

事實上,整個矽穀也隻有極少數的創業家能夠成為第一流的企業家,比如比爾·蓋茨、拉裏埃裏森等,包括蘋果的喬布斯也曾經因為業績不佳而被董事會掃地出門,而後再創業,再重返蘋果。

而從產業發展的自然規律來說,也是從分散走向集中。

當年的家電連鎖零售業,吸引了多少初創企業,而發展到今天,隻剩下國美、蘇寧兩強。但張大中、陳曉、汪建國等人並非失敗者,他們通過出售公司,也獲得了驚人的回報。

競爭也沒有就此結束,網絡電子商務又成了新的挑戰者。

設想一下,如果早期的矽穀創業者都還在堅守自己的公司,政府和輿論永遠同情保護弱者,阻止一切以大吃小的行為,那麼最可能的情況是一群小公司仍在無序地廝殺,大家都在互相抄襲模仿,沒有創新的動力。

產業做不大,投資者得不到回報,也不敢再介入其中。

而這樣的情況,在今天中國的很多產業中都可以看到。

這或許是我們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資本規則VS民族情感

朱新禮之所以想賣掉彙源,主要不外乎以下兩個原因。

一是自己的巔峰狀態已過,而兒女都無意接班。下麵的職業經理人也沒有合適人選;

二是產業已成“紅海”,巨頭進入,彙源如果放在全球果汁飲料市場上衡量,算不上領先者。品牌、資本、銷售能力並非其所長。

當然,朱新禮可以選擇繼續肩扛紅旗,堅持下去。但明眼人都知道,其失敗的可能性大於成功的可能性。就像希臘寓言中的西西弗斯,往上推大石的過程無比辛苦,而且越往上越危險。

有人指責他不該賣給外國人?但首先,國內市場沒有造就足夠量級的買家,能夠出得起這麼高的價格。除了中糧這樣的大國企,就是一堆比彙源實力還弱的民企。其次,可口可樂不僅是全球飲料業的老大,本身已經是個國際性的公眾公司。如果朱新禮願意,完全可以像中投買黑石的股票一樣,成為可口可樂的股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