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兒時的朋友中,最後一個去世的是當年給他寫信,約他投奔濠州義軍的湯和。當時湯和已經在義軍中混到千戶了,朱元璋才剛剛投軍,要說湯和發跡比朱元璋還要早。湯和大朱元璋兩歲,算是兄長,可是湯和不僅比不了朱元璋,他跟徐達也不能比,他沒有那麼強的能力。
湯和自從洪武二十年,也就是公元1387年,從浙東被召回,就決心不再任職,當時他在鳳陽中都的新房也已經建好。第二年六月,湯和正式退休,帶著家人一起回到鳳陽新居。他這也叫識時務,急流勇退。這時候,軍政第一線已經沒有當初跟朱元璋一起起家的那一輩人了。
湯和回到鳳陽以後,每年進京去朝見一次,平時就在家安度晚年。湯和這個人,原來跟別的功臣沒有兩樣,也是一個居功自傲的人,而且還好酒貪杯,喝醉了,也難免說一些不得體的話。
當年他守常州的時候,有事請示朱元璋,朱元璋沒答應,回去後他喝醉酒,口出怨言,說自己像是騎在房脊上麵,左顧則左,右顧則右,怎麼都不對。朱元璋聽到後記恨在心,封功臣的時候,不封他公爵,隻封了他一個中山侯。直到洪武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78年,才晉封他為信國公。可是發給湯和公爵鐵券的時候,還將他的過失刻在他的功臣鐵券上麵。
不過湯和到了晚年變化很大,首先他是第一個交出兵權的功臣。他找了個機會對朱元璋說:
“臣犬馬齒長,不堪複任驅策,願得歸故鄉,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
(《明史·湯和傳》)
這當然正中朱元璋下懷,朱元璋立即下令在鳳陽為湯和建造了府第,讓他回家頤養天年。
史書中還說湯和晚年,“益為恭慎,入聞國論,一語不敢外泄。媵妾百餘,病後悉資遣之。所得賞賜,多分遺鄉曲,見布衣時故交遺老,歡如也。”
(《明史·湯和傳》)
湯和大概是看到了那些出生入死的老戰友的下場,覺得人的一生不過如此,身邊的財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不如分給鄉親們,這樣跟當年沒有發跡的老朋友高高興興地交往,也不失晚年的生活樂趣。
也正因為湯和晚年的這些變化,救了他一命。跟他一樣的功臣宿將們,大都被牽連到“胡藍之獄”中,隻有他以“獨享壽考,以功名終”。
洪武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390年,湯和進京朝見的時候,得了重感冒,嗓子啞得說不出話來。朱元璋趕緊讓人把他送回鳳陽。等到他病好了才又接到京城,宴勞備至。就這樣又過了幾年,到了洪武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394年,湯和在鳳陽一病不起,朱元璋又讓人把病重的湯和接到京城。
在湯和的病床前,朱元璋跟他聊起了當年村子裏的故人故事,一直說到打天下的種種艱難。這時候湯和已經不能說話了,隻是能聽懂朱元璋的話,不斷點頭。朱元璋說著說著,流下淚來。除了眼前這個垂死的湯和,朱元璋身邊一個故舊也沒有了。第二年八月,湯和病卒於鳳陽,享年七十歲。
湯和本來封的是公爵,死後,朱元璋特地下令追封他為東甌王。湯和最終也跟徐達、常遇春的地位一樣,被追封王爵了。
我們從朱元璋晚年跟湯和的關係上,可以看到朱元璋那麼一點懷舊的情感。
其實朱元璋也是一個有情感的人,隻不過這時候一切都已經太晚了,等到湯和死後,朱元璋當年起兵的故交就一個不剩了。不僅這些故交一個不剩,就連開國的功臣,也隻剩下長興侯耿炳文和武定侯郭英兩個人了。
《明史》中說:“及洪武末年,諸公、侯且盡,存者惟炳文及武定侯郭英二人,而炳文以元功宿將,為朝廷所倚重。”